“随方制象,各有所宜”
与纯欣赏性的园林不同,中国古典园林往往还承载着居住的功能,养亲、修身、集会、农耕等功能是和游观之乐融合在一起的,这在文人为自身营建的私家园林上尤为显著。因此,园林游观之乐的获致要以适宜居住为前提,“宜居”便成为园林各种要素的安排布置首先需要考虑的问题。晚明江南地区经济富庶、文化繁荣,促使园林营建活动极为繁盛,并日渐成为穷极土木、竞新斗巧的奢侈行为,如生活在明中叶的何良俊所言,“凡家累千金,垣屋稍治,必欲营治一园,若士大夫之家,其力稍赢,尤以此相胜” (153) ,导致明代中前期治园尚尊崇的养亲、修身、隐遁等功能似有让位于游观之乐的嫌疑,但即便如此,园林发挥宅第的居住功能仍是基本的,因此居住之宜和适仍得到当时文人的强调。如文震亨所说,园庭屋室的建造须使“居之者忘老,寓之者忘归,游之者忘倦” (154) ,可见住居的功能仍是首要的。
文震亨的园林宜居的思想,集中体现在对园林各种要素的布置安排上。如园内建筑的体制尺度,文震亨强调了“宜”这个字。如“堂”,他强调“堂之制,宜宏敞精丽” (155) ;“山斋”,“宜明净,不可太敞” (156) ;“丈室”,“宜隆冬寒夜,略仿北地暖房之制” (157) 。文震亨总结园林建筑营造的原则就是“随方制象,各有所宜” (158) ,也就是说,各种建筑的体制须充分考虑环境的特点来进行设计,使之和周围环境相协调。对于室内陈设的布置,文震亨也强调“宜”的思想,《长物志》卷十《位置》说:“位置之法,繁简不同,寒暑各异,高堂广榭,曲房奥室,各有所宜,即如图书鼎彝之属,亦须安设得所,方如图画。” (159) 园林内各种器具陈设,应当都有其合适的位置和方向,这是由不同的空间和时间的特定条件决定的,其遵循的原则是使各种要素“各有所宜”,即使是图书鼎彝之属,也须布置得当。如坐几,文震亨说“天然几一,设于室中左偏东向,不可迫近窗槛,以逼风日。几上置旧研一,笔筒一,笔砚一,水中丞一,研山一。古人置研,俱在左,以墨光不闪眼,且于灯下更宜,书尺镇纸各一,时时拂拭,使其光可鉴,乃佳” (160) ,这是充分考虑到气候因素和生活习惯对室内陈设的影响,故在位置布局上坐几要位于室中左偏东向,并不可迫近窗槛,同时笔墨纸砚的安排也要合于我们的书写习惯。又如花瓶的布置,文震亨说“供花不可闭窗户焚香,烟触即萎,水仙尤甚,亦不可供于画桌上” (161) ,可见园林营建不能纯考虑审美欣赏的因素,就如室内供置植物那样,是不能不首先考虑植物的生活习性的。因此,尽管文震亨在《长物志》中最为标榜文人精英高雅独到的审美趣味,但是一牵涉最基本的生活常识,这种审美趣味的选择仍要让位于生活起居之“宜”。如卧室,文震亨认为“地屏天花板虽俗,然卧室取干燥,用之亦可,第不可彩画及油漆耳” (162) ,可见卧室的布置不得不考虑气候等不可抗拒的因素。文震亨“各有所宜”的园林思想表明了晚明文人对园林营造过程中环境多样性的尊重,正是因为气候、场所、建筑、植物等各有其不同的特点,故应在园林的营造和设计中充分尊重这种环境的多样性,才能换来住居和观赏的惬意。如文震亨说,“园林水石,最不可无。要须回环峭拔,安插得宜。……乃为名区胜地” (163) ,即是说园林水景和山石的布置得宜、相得益彰,形成多样性的欣赏环境,乃是成为名胜之地的重要前提。
园林建造中的合“宜”,《园冶》作者计成同样赋予其基础性的位置。他认为营造贵在“随曲合方,是在主者,能妙于得体合宜,未可拘率”,特别是园林的兴造“随基势之高下,体形之端正,碍木删桠,泉流石注,互相借资;宜亭斯亭,宜榭斯榭,不妨偏径,顿置婉转,斯谓‘精而合宜’者也” (164) 。园林是否合“宜”,直接影响身体上能否得“适”。文震亨说“室中精洁雅素,一涉绚丽,便如闺阁中,非幽人眠云梦月所宜矣” (165) ,这里似乎是强调“幽人”之雅致,其实也是充分考虑了睡眠质量与周围环境之间的关系,卧室色彩过于绚丽,是无法使睡者安眠的。对于园林的居住者和欣赏者而言,这种“适”或者“不适”乃是构成审美感最基本的要素。如文震亨认为“古人制几榻,虽长短广狭不齐,置之斋室,必古雅可爱,又坐卧依凭,无不便适” (166) ;言“舟车”,则“要使轩牕阑槛,俨若精舍,室陈厦饗,靡不咸宜,用之祖远饯近,以畅离情;用之登山临水,以宣幽思;用之访雪载月,以写高韵;或芳辰缀赏,或靘女采莲,或子夜清声,或中流歌舞,皆人生适意之一端也” (167) 。考之有明一代,园林作为重要的居住和游观场所,其让人“适意”是不断得到强调的重要功能,因此不少园林是以“适”为主题的。如明中期王鏊家族有一系列以“适”命名的园林,包括“小适园”“真适园”“且适园”和“从适园”。晚明王心一的“归田园居”同样按照“各有所宜”的原则营建,“地可池,则池之;取土于池,积而成高,可山,则山之;池之上,山之间,可屋,则屋之”,园成,散步畅怀其间,王心一谓“聊以自适其邱山之性而已” (168) 。又晚明徐学谟记友人秦少说有座“鴳适园”,取名“鴳适”意即园虽小,但“宜可以为适矣” (169) 。可见,园林之有所宜和居住游观之有所适之间的关系,已是晚明文人环境意识中的一种共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