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园风格:“以堆积为工”
王世贞所处的时期是明代造园发生重要变革的阶段,而王世贞本人所造之园也被视为变革之前的明代园林风格的代表。这种变革,据一些学者的研究,包括“假山的简约化、水池由方形发展到比较‘自然’的形状,树林的安排由大片的同类树木到比较分散的几棵树。同时有各形门窗和不寻常的筒子(像梅花亭)出现” (147) 等等。在这些变革的特征中,叠山风格的变化可能是最为明显的。我们可以发现,在王世贞的园林中,大规模的假山堆叠往往成为整座园林最突出的特点。在其著名的弇山园中,除了水体之外,整座园林最突出的就是“西弇”“中弇”和“东弇”三处假山景区,景区内各种假山奇石和竹木建筑夹杂的密度很大,也造成了王世贞的园林“以堆积为工”的特点。关于弇山园,钱谦益和王世贞的儿子王士骐(字冏伯)有段对话颇堪玩味:
冏伯论诗文,多与弇州异同,尝语余曰:“先人构弇山园,叠石架峰,以堆积为工。吾为泌园,土山竹树,与池水映带,取空旷自然而已。”余笑曰:“兄殆以为园喻家学乎?”冏伯笑而不答。 (148)
王士骐这段话很明显体现了晚明造园风格的变化。在他看来,他的泌园以“取空旷自然”为特点,与其父王世贞的弇山园“以堆积为工”有很不相同的风格。钱谦益以家学解释这种造园风格的不同,似乎暗示晚明治学路数和学术思潮的变化导致了这种风格的嬗变。从晚明文学方面公安派的改革、绘画方面董其昌文人画风格的出现,我们可以看到晚明学术思想确实有一种转变,我们可以把从王世贞的弇山园到王士骐的泌园的这种变化看成晚明思想变革的一部分,换言之,晚明造园风格的明显转变是与当时社会思想风气的变化密切相关的。
王世贞“以堆积为工”的造园风格是否与其崇尚复古文风相关 (149) ,还需要更多的考证,但可以肯定的是,王世贞所造之园的确是唐宋以来传统造园风格的典型体现。如离薋园,王世贞说:
入门为蟠松二,方竹十余茎。最南有亭曰“壶隐”。其三方皆梅,可二十树。前叠石为山,俯盎沼蓄朱鱼其中,山之延袤仅可以丈计,而中有涧,有洞,有岭,有梁,皆具体而微。碧梧数株,骎骎欲干云。其右方为书室二楹,其左方种竹千余竿,露翠风簧,时时琴酒。适竹间有亭曰“晞发”,以憩客。步壶隐之后,得小圃二,皆有栏竹藩之,桃杏、木药、海棠、山矾之属寓焉。圃尽而径见,为广除孤峰。出为洞庭石,嵌空玲珑,色青黑。而右有锦川、斧劈辅之,复有老梅,玉蝶、绿萼各一,植左右,大可荫台。临台而屋凡五楹,中榜曰“鷃适轩”,状其卑小也,亦以志自得也。左室可读书,以得竹故署曰“碧浪”。右室可栖客,曰“小憩”。轩之后为重轩,临后池,拟种白莲百本,榜曰“芙蓉沼”。沼后距墙咫而近,亦有夭桃、紫薇、垂柳以覆之。度小憩室,折而西,北为侧楼三楹,临渠而傍阶,其前庖扈浴室也。 (150) ”
根据王世贞的描述,离薋园虽然面积狭小,但也体现了以“堆积为工”的造园风格。比如园内植物的栽种,往往成片成林,如“其三方皆梅,可二十树”,书室对面又“种竹千余竿”,“临后池,拟种白莲百本”,这种植物密集的风格显然与王士骐所说的“取空旷自然”的风格不同。而从王世贞之后的晚明江南园林来看,特别是以张南垣为代表的追求文人画高远疏淡风格的园林,在园内植物种植方面都强调“疏”的特点,往往是几棵古树疏落点缀于屋前渚后,营造出空旷疏朗的效果。其叠山的风格也以“堆积”为特点,如“山之延袤仅可以丈计,而中有涧,有洞,有岭,有梁,皆具体而微”,这明显是唐宋以来“拳石勺水”叠山风格的体现,以再造外在自然的缩微景观为其特点,故园中的山皆有涧、有洞、有岭、有梁,并标榜模拟外在自然的“具体而微”的特点,这种缩微的特点在园中建筑的命名中也有体现,如最南有亭曰“壶隐”。在王世贞最有名的弇山园中,这种缩微的特征也很明显,园所以名“弇山”或“弇州”,本是王世贞诵《南华经》“大荒之西、弇州之北”而来的,可见弇山园的建造带有一定程度的模拟仙界的意味。而在后来计成、张南垣等人所造的园林中,叠山风格已经迥异于前,所叠假山不再集中堆积于几处,而是散见在园中各处,假山也不再追求对外在自然的缩微模拟,而是再现真实的部分山水。两种叠山风格并无优劣之分,但新出现的叠山风格明显更受文人画的影响,其特点是结合了高度真实的自然山水和空旷疏朗的文人意趣。
从环境意识方面看,这种风格的转变也体现了明代人对园林环境的看法有了变化。中国古人对园林环境的看法一直受自然山水观的影响,因此他们对园林环境的看法也总是和他们对自然山水的态度联系在一起。唐宋以前,中国园林特别是皇家和贵族园林的体量非常巨大,因此他们可以在园林内再造真实尺度的自然山水,这是中国古典园林追寻自然山水的最初的意识。唐宋以后随着私家园林的兴起,这种在园内追寻自然山水的情况也起了变化,因为私家园林并没有像皇家园林那样的条件,因此在园内建造一个缩微的自然便成为此时私家园林的选择,可以使园主人在园内就能享受到类似外在自然的山水环境,这是考虑到私家园林现实条件的一种折中。在晚明,这种缩微模拟的风格已经发展得相当成熟,但是也日趋走向僵化和烦琐,“具体而微”的特征使园主人享受自然山水的替代性满足的同时,也容易造成园林内各种人工元素的堆积、狭迫和繁复,反而失去了追寻自然山水的真意。计成等人以画意造园,便是针对这种以假山水代替真山水的弊病,重新将真实自然引入园内。为了契合私家园林的体量和格局,他们没有再采取缩微模拟整个自然山水的手法,而是再现部分真实的自然山水,如在园内建造真实大小的山脚等等,使欣赏真实自然山水的追求在私家园林内得以实现。由于不必再现“具体而微”的整体自然,这种新风格可以在园林中实现如真实自然一般的疏朗开阔的境界,使园内和园外的审美欣赏具有连续性。从这个方面来看,新风格的园林结合了中国早期园林和唐宋以后园林的优点,较好地解决了园林中人与环境之间的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