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北京皇家园林的基本格局与环境意识

一、 明代北京皇家园林的基本格局与环境意识

明代的大内御苑共有六处:位于紫禁城中轴线北端的御花园,位于紫禁城内廷西路的建福宫花园,位于皇城北部中轴线上的万岁山,位于皇城西部的西苑,位于西苑之西的兔园,位于皇城东南部的东苑。

紫禁城是帝国的心脏,除了恢宏森严的宫殿建筑,紫禁城内廷布置了几处独立的园林,为皇帝与皇族休憩娱乐的主要场所,其中位于内廷正北的御花园和御花园西侧的建福宫花园为其代表。御花园的选址遵循中国历代王朝宫城“前宫后苑”的设计,也就是在宫殿的正北方设置一个相对独立的花园。明代的御花园从永乐迁都之时就开始筹划,此后经历多次重修和改建,但是其选址和基本格局没有太大的变化。明代御花园遵循皇家园林标准的中轴对称的格局,以密集的宫殿建筑为主,周围配以假山、水池和植物,风格端正谨严,体现了皇室内廷花园的私密性和威严。御花园内最主要的建筑是位于中部偏北的钦安殿,内供元天上帝像,是宫内供奉道教神像的主要场所。为了克服标准中轴对称导致的呆板效果,御花园的建筑和假山池沼的布置往往只是位置上对称,而建筑等元素的造型则各有特点,相互不同,力求在谨严之中达到变化的效果。位于紫禁城内廷西路的建福宫花园同样以建筑为主体,配以假山和植物等小景增加景观的观赏性,其格局简单规整,沿着主要的宫殿建筑依次展开亭台楼阁的布置。

明代北京西苑的基本格局是在元代太液池的基础上修建而来的。元代以琼华岛及其附近的湖泊为基础拓建“太液池”,成为元、明、清三代大内御苑的主体。元代的大内御苑以开拓后的太液池为主要水体,池中布列三岛,形成皇家园林传统的“一池三山”的模式,体现了皇家园林追求神话传说中“蓬莱、方丈、瀛洲”三仙岛神仙境界的特点。太液池中最大岛屿为北部的万岁山,原为金代的琼华岛,元代改名为万岁山,其中主要建筑是岛中心的广寒殿,旁边围绕延和殿、仁智殿、介福殿以及瀛洲亭、方壶亭、玉虹亭等宫殿亭台建筑,这些建筑的命名也带有浓厚的追求仙山琼岛神仙境界的意味。位于太液池中部和南部的为“圆坻”和“犀山”两岛,岛上同样有类似的宫殿建筑。元代太液池周围以自然景观为主,特别是太液池往西,有大片的自然荒野。永乐时期合太液池和西御苑为西苑,后来又将太液池扩展为北海、中海与南海,原有的“圆坻”和“犀山”二岛与东岸相连为半岛,把原来土筑高台“圆坻”改为砖砌城墙的“团城”,而扩展的南海中新建一小岛“南台”。西苑北海和中海基本在元代建筑的基础上进行扩建,保留了元代追求神仙境界的风格;南海则保留大片村舍田野的风光,作为皇帝亲自耕种的“御田”之用。可见,明代西苑以水景搭配建筑景观为主,由于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优势,它不像大内御花园那样建筑密集、格局迫促,不仅格局疏朗、境界开阔,而且景观元素丰富,既有对神仙境界的追求,又有村舍田野的风光,还有大片原生自然的野趣。自元代奠定太液池的基本格局到明代完成“三海二岛”的景观,清代基本上维持了这样的格局,只是局部有细微的变化,从这也可以看见元明两代对此处景观的建造是相当成功的。

和西苑相比,东苑的景观则带有更多的皇权展示的功能,明成祖曾幸东苑,携诸文武大臣、四夷朝使、在京耆老共观“击球射柳”,向臣民展示皇权浩荡。同时东苑又有草舍、草亭、草轩这样的农舍布置,可见这里又有田园风貌的景观。兔园在西苑之西,以假山和水景为主,叠石为山,山中取洞,又设铜瓮以灌水注池,池边多立奇石,又作甃石引水作九曲流觞。万岁山位于皇城北部的中轴线上,是明代修建紫禁城时将扩建西苑挖出的淤泥堆积其上而形成的。明代万岁山以自然景观为主,丰富的植被营造了青翠蓊郁的风景,再配以造型多样的亭台楼阁建筑,构成气势宏伟的山林气象。

纵观明代北京皇家园林的建造,它们所体现的环境意识主要有如下五点:

一是注重根据环境的特点营造生动的园林景观,将皇家园林的规整与变化熔为一炉。明代北京的皇家园林,虽然大多聚集在皇城之内,但是因选址的不同,每座园林面对的环境条件都是不一样的。因环境的不同,不同的皇家园林的造园手法也就有所不同,但其主旨都是通过利用当地环境营造出既能体现皇家园林恢宏气势又能寓变化于尺度之中的游观场所。

御花园位于内廷正北,由于其坐落在紫禁城内廷,不仅缺少丰富的自然景观,而且还需严格依照中轴线左右对称的格局来布置建筑和其他景观,因此御花园和与之相似的建福宫花园以宫殿建筑为主,以亭、台、假山、植物小景为辅,且园内各元素的布局需要考虑整体性的对称效果而不能随便逾矩,这造成御花园的布局谨严规整有余而灵活不足,园内建筑过于密集而境界显得难以开阔。为了解决上述问题,御花园内的建筑和其他元素只是位置上对称,而在建筑的造型或者形态上则力求变化而不重复,努力通过园内元素的形态变化来弥补地理位置和基本格局的缺陷,以实现寓变化于谨严之中的效果。

明代西苑坐落在紫禁城西侧,因为有元代太液池这样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所以明代西苑的建设是围绕着广阔的水景展开的。通过向南扩展太液池,明代建造了西苑“三海二岛”的基本格局,营造出气象壮阔的海上仙山、琼楼玉宇的景象;再通过岛中和沿岸宫殿建筑群的营建,使富含仙家意味的人文景观融入整体的自然景观之中。两者相得益彰,体现出皇家园林才有的宏伟体量和气势。大面积的开阔地带,使明代统治者能在西苑布置更多的景观类型,如在北海设置先蚕坛作为祭祀蚕神和后妃养蚕之所,在南海设置“御田”作为皇帝亲耕之所。在西苑这样以自然景观为主的环境中,其造园的手法就和御花园不尽相同。在御花园中,造园手法是以变化寓于尺度之中为主,而在西苑“三海二岛”中,造园手法则是寓尺度于变化之中。在西苑,整体的造园格局遵循自然本身的形态,北海、中海和南海虽也是人工开凿,但是与宋代方形的金明池完全不同,它们根据的是类似自然形成的“曲水”的自由形态,在岛中布置的宫殿建筑等则可以遵循皇家园林左右对称的规则形制。这说明由于地理位置和周围环境的不同,明代皇家园林在理水手法上也会做出相应的调整,以求最大限度地营造出规整与变化相协调的景观。

二是注重对各种园林环境风格的容纳,体现皇家园林恢宏开阔的视野。作为皇家园林,其恢宏气势不仅体现在园林的体量和面积上,还表现在能够囊括各种环境风格于其内。明代的皇家园林,有像西苑这样以水体为核心、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相结合的类型,也有像御花园和建福宫花园这样以宫殿建筑和假山为主的类型,有像东苑那样以天子和臣民同乐、展示皇权浩荡为主的类型,还有像万岁山那样以山体为主、以植物和建筑相结合为特色的类型。

相比于私家园林,皇家园林因其规模宏大,故能够容纳更多的园林要素于其中。比如,皇家园林的宫殿建筑之精美和丰富,也是私家园林难以望其项背的,明代皇家园林往往中心是以体量较大的宫殿建筑为主,在其周围按照左右对称的方式布置相应的楼阁、轩馆、水榭、亭台、书斋、牌坊、城关等,为了突出天子及其皇族的权威,处于核心位置的宫殿建筑往往在体积和高度上都是独一无二的,其制造之精美华丽也是一般民间的建筑所难以媲美的。明代皇家园林在假山的兴建上也容纳多种风格,在像御花园那样的内廷花园中,往往选用形态各异的假山来增添园林的多样性变化,这样的假山以缩微模拟自然事物为主,体量和真实自然物相比一般都较小,追求缩微的象征性效果。如明代御花园东路北端靠西有座太湖石假山,假山上有座御景亭可以俯瞰紫禁城,此处假山形象古朴奇特,似有无数动物万头攒动,假山内有洞,左右设磴道。而在像西苑那样以自然景观为主的园林中,其假山的设置就大多置于土山之中,带有类似山脚的平冈小坂的风格。

明代皇家园林对植物的处理也有皇家气象,因皇家园林几乎不用考虑植物造景的费用问题,故相较于私园可以更自由地栽植所需要的植物,皇家园林中的植物的种类和数量都是私家园林所不能比的。根据不同园林的位置和需求,植物的布置也要有相应的配合。在像御花园这样的内廷花园中,因其有私密性等的要求,这里往往栽种了相当数量的古树,营造佳木成荫、枝叶扶疏的幽闭感。在西苑这样面积很大的园林中,植物的布置也因具体环境的不同而有所不同。在池的两岸是营造“林树阴森、苍翠可爱”以及与各种禽鸟相戏的自然景观;而由琼华岛过陟山门折北有藏舟浦,“岸际有丛竹荫屋,浦外二亭,今皆荒废。秋来露冷,野鹜残荷,隐约芦汀蓼岸,不减赵大年一幅江南小景” (51) ,可见这里的植物景观布置以江南风格为主;南海南台一带是皇帝亲耕的“御田”所在地,因此此处的植物造景则以村舍田野风光为主。

三是注重园林环境的象征功能,以体现皇家威权为主旨。园林在中国古代人眼中一直是被视为具有浓厚象征意味的一类环境,最典型的代表是宋代李格非的《洛阳名园记》,把洛阳园林视为朝代兴废的象征。作为皇家园林,这种象征意味更多是与整个王朝的命运联系在一起的,如果说江南园林仍是以一种个人化的视角来思考朝代的命运,那么皇家园林则直接寄寓着统治阶层的意识形态。除了基本的游观栖居,明代皇家园林和其他朝代的皇家园林一样,寄托着古代帝王治国平天下、歌颂太平盛世、宣扬纲纪伦常、标榜圣明贤良等寓意。

从选址来看,明代御花园继承传统的“前宫后苑”格局,这其实也是处处讲究男尊女卑、君臣父子的封建等级礼制的表现。前面的宫廷区是帝王处理朝政等事务的区域,与整个王朝的统治关系最为密切,而御花园属于游乐栖息的场所,因此前宫后苑的设置不仅体现了尊卑次序,而且体现了对治国安邦等重要主题的重视。和江南园林相比,皇家园林往往占地面积更大、气势更加宏伟,建筑体量和数量也是江南园林无法比拟的,鲜明地体现了皇家园林作为王朝象征的气魄。同时,皇家园林往往讲究严谨对称,园林空间的布局一般以一条或者几条中轴线为主,园林要素按照对称的格局安排在中轴线的两端,这种工整对称的布局和江南园林讲究自由的风格形成对比,体现了王朝统治的秩序感和等级观念。明代皇家园林有些内部空间本身的主要功能就是显示帝王权威,如东苑曾经作为明成祖携文武大臣、四夷朝使、在京耆老共观“击球射柳”的场所,向臣民展示皇帝的威仪和皇权的浩大;而有些园林场所则带有特定的象征功能,比如西苑南海有大片村舍田野的风光,作为皇帝亲自耕种的“御田”之用,在特定时刻,皇帝会在此进行仪式性的耕种活动,以示劝农之意。

四是注重通过园林营造想象性的理想世界,将观赏与求仙等主题融为一体。中国皇家园林中的求仙思想颇为浓厚,究其根源,除了道家思想的影响,帝王本身的享乐追求也是重要的原因。贵为帝王,集大权在握,享尽各种人间福祉,可能对于他们来说最难求的便是长生了。因此,和私人园林特别是文人私园有较浓厚的人间气息相比,皇家园林的长生求仙的色彩特别浓厚,帝王往往将他们的园林营造成想象中的仙境模样,期望在人世间也能享受那种彼岸世界的快乐。

明代西苑是最具这种求仙色彩的。西苑三海原本是在元代太液池的基础上扩建的,而元代太液池原为“一池三山”的传统格局,即太液池和万岁山、圆坻、犀山三岛,这是象征东海上的蓬莱、方丈、瀛洲三座仙山;明代在此基础上扩建为北海、中海和南海以及琼华岛和南台的“三海二岛”的景观,既保持了原有的海上仙山的格局,又扩大了原有景观的境界。西苑岛中的建筑也充满神仙境界的色彩,如琼华岛的中央是广寒殿,殿的左右为方壶亭、瀛洲亭、玉虹亭、金露亭四座小亭,岛的西坡有虎洞、吕公洞、仙人庵,岛上的奇峰怪石之间,还分布着琴台、棋局、石床、翠屏之类,“从岛上一些建筑物的命名来看,显然也是有意识地摹拟神仙境界,故明人有诗状写其为‘玉镜光摇琼岛近,悦疑仙客宴蓬莱’” (52) 。因为传说中的仙山往往在海上,因此皇家园林在摹拟这些境界的时候一般是寻找开阔的水体,没有天然水体的就开凿大池,在池上堆土筑山,形成传说中的海上仙山的环境。

皇家园林对神仙境界的追求往往带有很强的享乐色彩,因此其上的楼阁建筑往往富丽堂皇,和水中岛屿配合形成仙山琼阁的绚丽景观。除了仙山和楼阁,皇家园林在植物和动物的豢养方面也尽量摹拟传说中的神仙境界。在传说中,海上仙山生长着各种闻所未闻的植物,还有大量人间不存在的珍禽异兽。皇家园林当然不可能真的收集这些传说中的植物和动物,但是会尽量营造这样的仙家氛围。因为皇家园林往往不用顾及费用等问题,帝王可以在园中豢养大量的麋鹿、鹤、孔雀等与仙境关系密切的动物,也可以大量种植松树、柏树、梧桐等与仙家联系密切的植物。

五是园林中还有带有宗教意味的建筑。明代皇家园林中有一些宗教建筑,体现了统治阶层在宗教方面的追求。比如,明代御花园中央位置是一座核心建筑钦安殿,大殿内供奉的是道教的元天上帝像,反映了明代皇帝有道教方面的信仰,此后钦安殿一直作为供奉道教神像的地方。在西苑北海的北面有一组佛寺建筑,名为大西天经厂,在清代又称为西天梵境,用于翻译和印制佛经。明代皇家园林中还有一些神祠,如御花园内西路有四神祠,西苑北海有金海神祠、先蚕坛等。从这里可见,园林不仅是游观憩息的场所、宣示皇权的场所、追求理想仙境的场所,同时也是表达宗教信仰的场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