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孝陵和十三陵的规划理念与形制布局

第二节 明孝陵和十三陵的规划理念与形制布局

明孝陵是明太祖朱元璋及马皇后的陵寝,位于今南京市钟山之阳玩珠峰独龙阜下。明洪武二年(1369),朱元璋携刘基等人巡幸钟山,将独龙阜定为陵址;洪武九年(1376)为在独龙阜建陵寝,将该址的蒋山寺迁走;洪武十四年(1381),命中军都督府佥事李新负责孝陵全部工程;洪武十五年(1382)马皇后薨,葬入孝陵;洪武十六年(1383),孝陵主体建筑孝陵殿建成;洪武三十一年(1398),朱元璋驾崩,死后第七天葬入孝陵;永乐十一年(1413),明成祖朱棣为其父立“大明孝陵神功圣德碑”,至此孝陵工程竣工。

孝陵坐落的钟山一带风水极佳,三国名相诸葛亮曾称之为龙蟠虎踞的帝王之宅。《康熙江宁府志》对钟山一带的地理形势有过描述:“由钟山而左,则有摄山、临沂、雉亭、衡阳诸山,以达于东。又东为白山、大城、云穴、武冈诸山,以达于东南。又南为土山、张山、青龙、石硊、天印、彭城、雁门、竹堂诸山,以达于南。又南为聚宝山、戚家山、梓桐山、紫阳、夏侯、天阙诸山,以达于西南。又西南,绵亘至三山而止于大江。此诸葛亮所谓龙蟠之势也。由钟山而右,近之为覆舟山,为鸡笼山,皆在六朝宫城之后。又北为直渎山、大壮观山、四望山,以达于西北。又西北为幕府、卢龙、马鞍诸山,以达于西,是为石头城,亦止于江。此亮所谓虎踞之形也。其左、右群山,若散而实聚,若断而实续,世传秦所凿断之处,虽山形不联,而骨脉伏地,隐然相属,犹可见也。” (19)

从孝陵所处的环境和地理条件来看,也完全符合形势派风水的要求。形势派风水要求帝陵建在龙脉之上,明代人认为龙脉中三大干龙里的南龙“旺气在南京,结为钟山孝陵” (20) ,使孝陵背靠干龙这一屏障,远通天下之祖山昆仑。孝陵坐落在钟山玩珠峰下独龙阜,玩珠峰在钟山主峰之下,为玄武象,形成钟山主峰—玩珠峰—独龙阜依次下降的地势,符合形势派风水中所说的“玄武垂头”之貌。孝陵东边的山为龙山,西边的山为虎山,形成青龙、白虎二砂,且龙山略高于虎山,符合形势派风水要求穴右侧之山要比左侧之山更有驯服之象的观点。孝陵陵穴正前方为梅花山,为帝陵的案山,梅花山低于龙砂和虎砂,有朝揖参拜之象;而梅花山以南江宁县内的天印山,是孝陵的朝山。近案远朝也符合形势派风水的要求。穴前偏西有前湖,为朱雀象,符合“朱雀翔舞”的要求。除此之外,穴前明堂处三道御河由东北流向西南,形成环绕有情之势,能将龙脉的生气锁住。从环境和地理条件来看,孝陵完美符合形势派风水的要求,从这也可看出孝陵是以形势派风水作为其规划理念的。独龙阜这种得天独厚的风水宝地也吸引不少寺观和墓葬选址于此,如东吴孙权葬于独龙阜前的梅花山,梁代名僧宝志禅师亦葬于此,梁武帝为之建开善精舍(即蒋山寺)和志公塔。朱元璋为独占这片风水宝地,先后将塔与寺迁至现灵谷寺所在地。孙权墓因在作为案山的梅花山而得以幸免。

孝陵的形制布局也体现了风水的要求。我国风水学是建立在传统的天人感应、阴阳、五行、八卦等学说基础上的,在孝陵的形制布局上我们也能看到很浓厚的讲究天人合一的意味。孝陵采用坐北朝南、依山建陵的古制,但在一些具体的形制上颇多创新,其形制为后来的明清陵寝奠定了基础。孝陵最有特色的是其神道,从下马坊到棂星门,随地形曲折,呈之字形,和传统陵寝那种贯通南北的直线型神道完全不同。孝陵神道依地势和山形设置了数个转折点:从下马坊向西再折北是陵园外郭城正门大金门和朱棣亲撰的“大明孝陵神功圣德碑”;从神功圣德碑再折向西北则是神道两侧的石像生,在石像生尽处即石望柱处神道开始绕梅花山而向正北延续至棂星门,在此神道两侧设石人四对,从棂星门后神道随山势向东北至内御河桥而结束。从空中俯瞰孝陵,可以发现孝陵神道和其陵宫呈现出北斗七星的形状,预示着天人之间的某种联系,“其与北斗七星的对应关系是明孝陵的大金门(碑亭后立,不计)约位于天枢,望柱约位于天璇,棂星门约在天玑,金水桥约在天权,陵宫门约在玉衡,孝陵殿约在开阳,方城明楼约在摇光。方城明楼之后是圆形的宝城宝顶,为朱元璋灵魂升天之处,圆形象征天,北斗与‘天’相连,以喻天体” (21) 。可见,孝陵独特的形制布局,蕴含着取法于天、天人合一的思想,象征着皇帝受命于天的无上权威。

明永乐七年(1409),明成祖朱棣命礼部尚书赵羾以及风水术士廖均卿等择地,选中昌平县黄土山为陵址,并封其山为天寿山,此后昌平一带就成为明代皇陵的所在,共修建了13座帝陵。根据形势派风水原则,天寿山一带风水绝佳。明十三陵坐落在天寿山南麓,东、西、北三面环山,中部为平原,山中有多条水流迤逦而下,形成向南开口的藏风聚气的吉壤;天寿山为燕山余脉军都山的分支,属昆仑山系,来源浑厚,是北干龙的结穴之处。清初梁份在其《帝陵图说》中说:“(天寿山)山崇高正大,雄伟宽弘,主势强,力量全,风气聚,穴道正,水土深厚,昆仑以来之北干,王气所聚矣。内则蟒山盘其左,虎峪踞其右,凤凰翥其南,黄花城、四海冶拥其后。外西有西山,东有马兰峪,群峰罗列,如几如屏,如拱如抱,如万骑簇拥,如千官侍从。其东、西山口,一水流伏,如带在腰,近若沙河、白水,远若卫漳、河江,若大若小,莫不朝宗。” (22) 从形势派风水来看,无论是龙、穴、砂、水、向各项要求,天寿山都属于风水极佳的“万年寿城”,非常适合作为帝陵的陵址。

明十三陵中最先营建的是成祖朱棣的长陵,长陵的营建奠定了其后诸陵的陵址和格局,其地位可以说是至关重要的。我们就以长陵为例,简要分析一下长陵的风水形势。梁份《帝陵图说》云:“长陵在黄土山,一名康家庄楼子营,大明成祖文皇帝陵也。地脉接居庸而拔起,三峰中峰正干,蜿蜒奇秀而广厚尊严。土山带石,入脉之势,如骏马驰阪,如游龙翔空,方东倏西,矫腾中下,而趋入于寿宫。其正大端庄,居然垂裳,以临万国。北之主山,环列为障,如御屏,如玉扆,左右翼之。龙砂重叠,盘绕回抱。内明堂之广大,案之玉几,水之朝宗,无一非献灵效顺,无一非三百年之发祥流庆也。” (23) 梁份从龙、穴、砂、水等方面,简单描述了长陵优异的风水资源。长陵的陵址经过廖均卿等风水术士的精心选择,其周围环境可以说是形势派风水观最集中的体现。梁份说长陵“地脉接居庸而拔起”,居庸关属燕山山脉,长陵所靠天寿山为燕山余脉,远通太行山脉和昆仑山,地脉纯正深厚。长陵背靠天寿山主峰和东西二峰,三峰“蜿蜒奇秀而广厚尊严”,符合帝陵所需的风水形势;且中锋最高,与北辰星相应,符合紫微垣星局的格局,其尊贵只有帝王才能享用。天寿山不仅符合帝陵的要求,且巍峨端庄、厚重周正,如高大的御屏、玉扆耸立于陵后,具有俯览群山、君临天下的宏伟气势。从天寿山主峰到穴位地势依次下降,符合“玄武垂头”的格局,而且其落脉之势如骏马游龙、方东倏西,气象万千、迤逦而下,直至寿宫,犹如一条形态万千的长龙,具有无比尊贵之象。长陵左右之砂有重叠回环之妙,左则有蟒山盘绕,右则有虎峪伏踞,蟒山之外又有马兰峪,虎峪之外则有西山,群峰罗列,重重拱卫。长陵的水也很有特点,献度沟流水与老君堂流水构成了长陵的龙虎交合水,在陵前形成弯曲回环的态势,最后汇合其他几条支流,沿着蟒山往陵区东南方向流出,符合风水学中水须自然曲折以聚气的要求。

在形制布局方面,长陵大多依照孝陵惯例,但也有一些地方与孝陵不同。最明显的不同是在神道上,孝陵神道呈北斗七星状,这是孝陵的特色;而长陵的神道则依地形而略有弯曲,不似孝陵那般呈现明显的北斗状。在其他形制方面,因地理条件的不同,两者也有一些差异,如“长陵陵宫入口将孝陵文武方门改称陵门,将孝陵陵宫第一进院内所置具服殿、宰牲亭等移于陵门外之左右,院内增设龙趺无字碑和碑亭(恢复明皇陵无字碑制)”,又“长陵陵宫第二进院落与孝陵配置相同,但将第二进院落后孝陵长凸字形过渡空间加宽与前两院相同,取消孝陵与方城连接的八字墙而与宝城直接相连,形成真正第三进院落。院内取消孝陵方城前的御桥,增置二柱牌楼门和石五供” (24) 等等。

总的说来,明孝陵和十三陵的规划和形制布局,无不体现了风水学说方方面面的影响,特别是形势派的风水学,可以说是明代帝陵营建的指导原则。与理气派注重五行相生相克和方位、时辰的吉凶变化不同,形势派主要根据对山川形势的判断来选择陵址和做出设计规划,因此更加注重人工建筑和自然环境之间的相互影响和相互契合。帝陵的选址和营建,采用的都是皇家最高标准,因此往往在山川形胜之地建陵,刻意追求最完美的风水条件和环境质量,使帝陵成为人工建筑和自然景观的最佳结合。可以说,帝陵是带有理想性的景观,它是特定的环境意识的集中体现,是根据某种环境观而发现以及创造出来的典型的景观形态。它不仅集各种优异的环境条件于一身,也体现了某种超出现实环境的想象性的内容,集中体现了中国古代人对于人与环境关系的独特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