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由人作,宛自天开”

二、 “虽由人作,宛自天开”

园林是自然和艺术的结合,在中国古典园林中,对自然的追求总是超越于人工的,因此自然往往成为人工所要遵循和追求的总目标。计成的造园思想总体上没有脱离这种传统,效仿自然同样是其造园的理想,他把这种理想概括为“虽由人作,宛自天开” (209) ,换言之,即使园林这种环境主要是人工所造而不是真正的自然,但也要以师法自然为其宗旨,以不露雕琢痕迹为上。

师法自然带来最直接的影响便是对自然本身的尊重。计成造园,虽也有“掇石而高,搜土而下” (210) 这样大兴土木的作业,但他在重视园林游观效果的同时也非常注重对自然本身的保护,尽量寻求二者之间的平衡。比如他说:“多年树木,碍筑檐垣;让一步可以立根,斫数桠不妨封顶。斯谓雕栋飞楹构易,荫槐挺玉成难。” (211) 意思是说,如遇生长多年的古树,有碍于檐垣的砌筑,则不妨把建筑物定位退让一步,以便保留树木,如与建筑物定位关系不大,则不妨修剪分支,并不影响树冠的发育,这是因为雕栋飞楹的建筑建造较易,而古槐修竹的成活较难。这里很明显体现了计成比较自觉的环境保护的思想,在自然和人工之间,计成的选择是更偏向于自然的,人工建筑最好要以不破坏自然植物的成长发育为准则。

在园林选址上,也比较能体现计成的这种自然观。园林的选址直接影响到整座园林的定位,在这方面古代的造园家一般都是强调尽量和自然接近的。计成说:“园地惟山林最胜,有高有凹,有曲有深,有峻而悬,有平而坦,自成天然之趣,不烦人事之工。” (212) 计成认为园林选址以山林地为最佳,其原因就在于在山林造园自成天然的幽趣而不需人力的加工。而在离山林地较远的地方造园,虽然缺少自成天然之趣,可是其大要也在于尽量塑造这种自然的意境。比如“城市地”,计成说:“市井不可园也;如园之,必向幽偏可筑,邻虽近俗,门掩无譁。开径逶迤,竹木遥飞叠雉;临濠蜿蜒,柴荆横引长虹。院广堪梧,堤湾宜柳;别难成墅,兹易为林。架屋随基,濬水坚之石麓;安亭得景,莳花笑以春风。虚阁荫桐,清池涵月。洗出千家烟雨,移将四壁图书。素入镜中飞练,青来郭外环屏。芍药宜栏,蔷薇未架;不妨凭石,最厌编屏;未久重修;安垂不朽?片山多致,寸石生情;窗虚蕉影玲珑,岩曲松根盘礴。足征市隐,犹胜巢居,能为闹处寻幽,胡舍近方图远;得闲即诣,随兴携游。” (213) 总的来说,计成认为城市并非造园的理想之所,假如非得在城市造园,则要遵循择幽而建的原则,其实这也是尽量在城市地中营造自然之所。关于城市园林的建造,我们可以发现其中各种要素的安排,无不是为了取得“闹中取静”的效果,如小径需要逶迤,隐藏在竹木之间,还要挖成曲折的池沼,并于柴门之内横接长桥,这些手法的使用当是为了使园林更加幽僻。又如在院落中栽植梧桐,在蜿蜒的堤岸种植杨柳,池中飞瀑垂挂,郭外山峰环列,这些造园手法无不是为了尽量减少城市对景观的影响,使城市中的园林也呈现山林野趣。计成甚至认为,如果能够获得这种野趣,何必舍近求远要到山林造园呢?要在选址上解决这个矛盾,郊野地便是一个不错的选择,计成说:“郊野择地,依乎平冈曲坞,叠陇乔林,水浚通源,桥横跨水,去城不数里,而往来可以任意,若为快也。” (214) 在郊野造园,既能接近自然,又能接近城市,可以弥补两者的缺陷,因此在计成看来是较为理想的造园之所。

园林内各要素的布置,计成也强调了这种追求自然的效果。如园内书房的建造,计成认为:“书房之基,立于园林者,无拘内外,择偏僻处,随便通园,令游人莫知有此。内构斋、馆、房、室,借外景,自然幽雅,深得山林之趣。如另筑,先相基形:方、圆、长、扁、广、阔、曲、狭,势如前厅堂基余半间中,自然深奥。” (215) 书房的选址宜偏僻通畅,能任意通往园中各处而又不易为游人所发现,其目的是取得自然幽雅、得山林之趣的效果。又如“廊房基”,计成说:“廊基未立,地局先留,或余屋之前后,渐通林许。蹑山腰,落水面,任高低曲折,自然断续蜿蜒,园林中不可少斯一断境界。” (216) 廊房的建造,用的并不是齐整的几何图形,而是沿着地形任高低曲折,形成自然断续蜿蜒的形态,这是很典型的自然主义的造园手法。在“廊”字条,计成又强调:“廊者,庑出一步也,宜曲宜长则胜。古之曲廊,俱曲尺曲。今予所构曲廊,之字曲者,随形而弯,依势而曲。或蟠山腰,或穷水际,通花渡壑,蜿蜒无尽,斯寤园之‘篆云’也。” (217) 计成所造的之字形曲廊,相较于古代的曲尺状曲廊,更有自然的意味,其形状没有固定的规则,“随形而弯,依势而曲”,主要是依赖地形的变化来设计形状,这样更加符合自然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