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借”“体”“宜”

一、 “因”“借”“体”“宜”

计成在其《园冶·兴造论》中提出“因”“借”“体”“宜”的说法,可以视为他的造园思想的总纲。“因”“借”“体”“宜”,是计成对中国传统造园思想精髓的总结,也是他在长期的造园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四个最为关键的要素。

在《园冶·兴造论》中他说:“园林巧于‘因’、‘借’,精在‘体’、‘宜’,愈非匠作可为,亦非主人所能自主者,须求得人,当要节用。‘因’者:随基势之高下,体形之端正,碍木删桠,泉流石注,互相借资;宜亭斯亭,宜榭斯榭,不妨偏径,顿置婉转,斯谓‘精而合宜’者也。‘借’者:园虽别内外,得景则无拘远近,晴峦耸秀,绀宇凌空,极目所至,俗则屏之,嘉则收之,不分町疃,尽为烟景,斯所谓‘巧而得体’者也。体、宜、因、借,匪得其人,兼之惜费,则前工并弃,即有后起之输、云,何传于世?” (202) 在计成所说的四个要素中,因与借是手段,而体与宜则是目的或效果。

因的思想非常能够体现计成造园对于自然条件的尊重,而这种尊重换来的效果则是精当而合宜。他认为造园要随着地基的高低来安排,同时要留意地形的端正,有树木阻碍就修剪枝条,若遇泉水通过就引注石上,适宜造亭的地方就造亭,适宜造榭的地方就造榭,取径不妨偏僻,布置要有曲折,才能达到精而合宜的效果。从以上描述来看,所谓因,在计成看来就是要充分考虑地基和地形的自然条件,要根据这种自然条件来安排园内的要素。因此造园和其他建筑不同,造园没有固定的形制可以遵循,郑元勋为此说:“古人百艺,皆传之于书,独无传造园者何?曰:‘园有异宜,无成法,不可得而传也’。” (203) 郑元勋认为自古以来难见造园的著述是因为造园因人因地制宜,并无一定的成规可循,难于笔之于书。在《园冶》的很多地方,计成都强调了这种“园有异宜无成法”的思想,如在“相地”中他说:“园基不拘方向,地势自有高低;涉门成趣,得景随形。” (204) 这里说园内的地基不拘方向,地势也是有其高低的,要入门有趣,就要随地取景。“得景随形”和《兴造论》中讲的“随基势之高下,体形之端正”的思想是一致的,由于造园和建屋不同,没有固定的制式可以遵循,因此必须随着地势和地形来随形赋景。

建筑是园林的一大内容,在中国古典园林中建筑占有重要的地位。建筑往往是有一定制式的,但是放置在园内就需慎重考虑其制式与园内环境的契合问题。关于亭榭的建造,计成说:“亭安有式,基立无凭。” (205) 意思是说亭子的建造有其定式,但选地立基则是没有成法的。关于亭的式样,计成又说:“造式无定,自三角、四角、五角、梅花、六角、横圭、八角至十字,随意合宜则制。” (206) 计成在这里很好地解决了有法和无法之间的矛盾,亭榭有法但基立无凭,即亭榭的法式需要根据地势地基来考虑,这也就是他所讲的“得景随形”的意思。只要能够解决这种有法和无法的矛盾,那么在计成看来就可达到精而合宜的效果,即“宜亭斯亭,宜榭斯榭”。亭榭的建造能够符合地势地基的自然条件,这种“宜”就是人与环境之间的和谐。

我们在前面也说过,借的思想是最能体现中国古典园林建造的整体思维的,因为所谓借或借景,是通过远近和内外之间的有机联系而形成整体上和谐的园林景观。计成这里说“园虽别内外,得景则无拘远近”,讲的就是通过借景这种手法使园林内外的景观成为一体,因此他说的“巧而得体”的“体”,不仅是得宜之体,还是整体的体,能够不拘于一墙之隔,将园内外景观熔为一炉,才可以说是精巧而得体。

计成甚至视借景为造园最重要的手法,他说:“夫借景,林园之最要者也。如远借、邻借、仰借、俯借、应时而借。” (207) 借的手法是多样的,可以向远处借景、向邻处借景、向高处借景、向低处借景以及应四时而借景。借景的前提是景观之间的相互因持,有远景和近景之间的区别才能远借和邻借,有高景和低景之间的区别才能仰借和俯借,有春夏秋冬四时不断的景观区别才能应时而借,因此计成说“构园无格,借景有因。切要四时,何关八宅” (208) ,也就是说,借与因是相通的,有因斯有借,有借斯能因。因与借总体上说是把园林环境视为各个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整体,既要对自然环境的规律给予必要的尊重,也要充分利用这种自然规律来形成有机的、动态的整体景观。这种整体的园林观主要关涉的是自然本身的规律和条件,因此计成认为构园“切要四时,何关八宅”,否定了造园和风水有关,可以说是相当有见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