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 园林深境
计成对于园林空间的整体效果有较为自觉的追求,总的来说就是要将园林营造成一个符合文人生活意趣的特殊空间。这种整体效果,计成常用“境”来称之。
在《园冶》中与“境”有关的概念比比皆是。如论“廊房基”,计成说:“廊基未立,地局先留,或余屋之前后,渐通林许。蹑山腰,落水面,任高低曲折,自然断续蜿蜒,园林中不可少斯一断境界。” (229) 论“门窗”,他说:“伟石迎人,别有一壶天地;修篁弄影,疑来隔水笙簧。佳境宜收,俗尘安到。” (230) 论“园山”,他说:“园中掇山,非士大夫好事者不为也。为者殊有识鉴。缘世无合志,不尽欣赏,而就厅前三峰,楼面一壁而已。是以散漫理之,可得佳境也。” (231) 有时,计成又将园林的这种境界称为“仙境”“妙境”或者“幻境”,如论园林中的“屋宇”,他说:“境仿瀛壶,天然图画,意尽林泉之癖,乐余园圃之间。” (232) 论“厅堂基”,他说:“厅堂立基,古以五间三间为率;须量地广窄,四间亦可,四间半亦可,再不能展舒,三间半亦可。深奥曲折,通前达后,全在斯半间中,生出幻境也。凡立园林,必当如式。” (233) 论“池山”,他又说:“池上理山,园中第一胜也。若大若小,更有妙境。就水点其步石,从巅架以飞梁;洞穴潜藏,穿岩径水;峰峦飘渺,漏月招云;莫言世上无仙,斯住世之瀛壶也。” (234)
计成所说的园林境界与中国古典美学中的境界范畴意义类似,都有强调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意味。比如论园林中的“门窗”,他认为需要让观游者“触景生奇,含情多致” (235) ,也就是实现情景交融的效果,而门窗的设计最重要的就是“处处邻虚,方方侧景” (236) ,也就是遵循窗前面向空旷但又面面皆近景物的虚实相生的原则。这种情境交融、虚实相生的境界在园林掇山那里体现得更加明显,他认为“掇山之始,桩木为先,较其短长,察乎虚实”,然后按照“深意画图,余情丘壑;未山先麓,自然地势之嶙嶒;构土成冈,不在石形之巧拙”的方式布置假山,形成“有真为假,做假成真”的真真假假的效果,才能使观游者“信足疑无别境,举头自有深情”。 (237)
将园林空间视为“仙境”“妙境”或者“幻境”,强调按照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方法来塑造园林境界,这些其实都已是中国古典园林中相当成熟的思想,计成的论述或许更加精当与细致,但也未见得有很多创新的地方。在我们看来,计成对园林境界思想的重要拓展,应当体现在他关于园林深境的论述上。计成在其《园冶》中多次强调要营造一种园林的深境,比如论“厅山”,他说:“人皆厅前掇山,环堵中耸起高高三峰排列于前,殊为可笑。加之以亭,及登,一无可望,置之何益?更亦可笑。以予见:或有嘉树,稍点玲珑石块;不然,墙中嵌理壁岩,或顶植卉木垂萝,似有深境也。” (238) 论“楼山”,他说:“楼面掇山,宜最高,才入妙,高者恐逼于前,不若远之,更有深意。” (239) 论“涧”,他又说:“假山依水为妙,倘高阜处不能注水,理涧壑无水,似少深意。” (240) 计成认为,园林掇山应制造深远的意境,俗习一般是在厅前耸起高高的三座山峰,或在上面加盖亭子,其实登临之后却一无所望,他认为不如在墙内嵌筑壁岩,或在顶上栽植花卉藤萝,形成深远的意境;在楼对面掇山的,为防止假山过高而对建筑造成逼迫,最好放置在较远之处,形成深远之意;同理,假山若无水,则同样缺少深远的意味。
计成关于园林深境的论述要和晚明江南园林设计的变革联系起来看才能凸显其重要的意义。我们说过,在计成和张南垣他们那里,晚明江南园林的设计风格出现了一次重要的变革,计成他们对于传统园林那种缩微模拟的叠山手法并不满意,认为根据这种手法所叠之山太假,计成说“胡不假真山形,而假迎勾芒者之拳磊乎” (241) ,也就是说为什么不模仿真山的形态而偏偏要累成拳石大小的形状呢。计成认为最好能在园林中累叠出自然山水真实的尺度,让假山呈现出“作假成真”的效果。但显然在江南的私园中容纳真实尺度的山水又是不大可能的,因此,计成主要是通过如下四种手法来实现这种真山的效果:
一是化叠山为叠壁,也就是抛弃传统那种可供登临穿越但尺度较小的缩微模拟的假山,而改为累叠出只供视觉观赏的犹如画卷一般的石壁,欣赏者欣赏石壁中的山水就如欣赏画卷中的山水一样,这种手法保证了欣赏者和石壁之间存在一种想象性的距离,就好像在石壁中看到了如山水画中那般远望的真山水一样;二是将假山放在观赏点的较远处,这样不仅能在欣赏者的视觉中呈现更多欣赏对象,而且欣赏者和欣赏对象之间纵深距离的增加也使欣赏空间变得更加丰富和多样;三是注意通过各种园林要素和遮掩的手法来激发欣赏者的想象空间,比如说在壁岩之上种植花卉垂萝,让欣赏者想象似乎壁岩之后有更加深远开阔的空间,或者在假山中注水,让欣赏者的视线随着水流而伸展到远处;四是在园中堆叠真实尺度的山脚,即他说的“未山先麓,自然地势之嶙嶒” (242) ,让欣赏者有看到真实尺度的山水的那种感觉。
计成最不满意的是传统园林所叠之山的“假”,他认为即使是假山也要作假成真。因此,他非常注重在文人私园的有限空间之内容纳更多真实的元素。为达到此目的,他向绘画学习,或者是通过实质性地增加与欣赏对象的距离,或者是通过激发欣赏者的想象空间,来营造一种深远的意境。此种意境的营造能够突破文人私园有限的空间限制,在有限的空间内似乎可以呈现无限的内容。计成为郑元勋造的“影园”具有“大抵地方广不过数亩,而无易尽之患” (243) 以及“于尺幅之间,变化错综,出人意外,疑鬼疑神,如幻如蜃” (244) 的效果,很大程度上应该就是这种深远意境的营造的结果。
如果我们从晚明这种园林设计风格的转变来看,那么计成关于园林深境的看法就是具有重要意义的。它是园林境界思想的重要拓展,实现了中国古典园林和绘画境界的贯通。作为中国古代艺术的两个重要门类,园林和绘画之间的相互借鉴早已有之,但可以说在计成这里两者才真正实现了精神内核意义上的契合。中国绘画的独特精神突出地表现在文人山水画所追求的几种核心特质上,如虚和实的相生,如淡远的风格,如散点的视角,如凸显的部分前景,等等。计成追求的园林深境可以说正是文人山水画这些核心特质在园林设计中的体现。比如他要求拉大与欣赏对象的纵深距离,使欣赏对象能够更大限度地出现在视线之内,或者直接以石壁替代假山,让欣赏者在石壁上看到远山的效果,这些都是效仿文人山水画强调淡远和散点透视的设计手法。计成又强调和欣赏者距离较近、居于视觉前景的假山最好采用部分山脚的设计,或者采用某些遮挡的手法让欣赏者无法窥视全貌,从而激发欣赏者用无限的想象去填补有限的视觉景象,这种手法则是山水画中的虚实相生以及凸显部分前景等特征的体现。
因此,园林具有深远的意境可以视为计成造园的一个主要目标和最终效果,是其借助文人山水画的画意画理革新传统造园观念的集中体现。计成造园思想中的其他一些重要概念均与此种深境的追求有关。如计成非常重视借景,视其为“林园之最要者”,通过借景的手法,远景进入欣赏者的视野,成为园林景观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实际上,借景可以有效地增加欣赏者和欣赏对象之间的纵深距离,并实现类似于山水画欣赏那样的效果,计成如此重视借景就不难理解了。计成和张南垣是晚明园林设计风格转变的关键人物,两者的造园理念颇多类似之处,都反对传统的缩微模拟的叠山风格,都强调要在园内再现真实的部分山脚,都注重通过植物的遮掩效果激发更多的想象空间,等等;简单地说,他们都试图将宋元以来山水画的理念应用到文人私园的营造中。张南垣叠山以平冈小坂、陵阜陂陁为主,似乎更多的是一种平远的风格,不似计成叠山那样强调深远的意境,但不管是平远还是深远,它们都可以说是晚明园林设计风格转变的集中体现。从这方面来看,此种园林深境的思想在中国古典园林史上的重要性也就不言而喻了。
(1) 周维权:《中国古典园林史》,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96页。
(2) 〔明〕宋濂:《宋学士文集》卷七十四,四部丛刊景明正德本。
(3) 〔清〕张廷玉等:《明史》卷六十八,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1667页。
(4) 同上,第1671页。
(5) 〔明〕顾起元:《客座赘语》卷五,见〔明〕陆粲、顾起元撰,谭棣华、陈稼禾点校《庚巳编·客座赘语》,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版,第162页。
(6) 魏嘉瓒:《苏州古典园林史》,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5年版,第200页。
(7) 〔明〕王行:《何氏园林记》,见赵厚均、杨鉴生编注《中国历代园林图文精选》第三辑,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88页。
(8) 〔明〕刘基:《怡怡山堂记》,见赵厚均、杨鉴生编注《中国历代园林图文精选》第三辑,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224页。
(9) 〔明〕王祎:《致乐轩记》,见《王忠文集》卷九,四库全书本。
(10) 〔明〕赵撝谦:《草亭记》,见《赵考古文集》卷一,四库全书本。
(11) 同上。
(12) 同上。
(13) 周维权:《中国古典园林史》,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117页。
(14) 同上,第120页。
(15) 同上,第119页。
(16) 〔清〕于敏中等编纂:《日下旧闻考》(一),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第626页。
(17) 〔清〕高士奇:《金鳌退食笔记》,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第147—148页。
(18) 〔明〕徐有贞:《先春堂记》,见陈从周、蒋启霆选编,赵厚均注释《园综》,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215页。
(19) 〔明〕李东阳:《东庄记》,见赵厚均、杨鉴生编注《中国历代园林图文精选》第三辑,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71页。
(20) 如李东阳的《东庄记》中记载,东庄“由凳桥而入,则为稻畦,折而南为果林,又南西为菜圃,又东为振衣冈,又南为鹤峒;由艇子滨而入,则为麦丘;由竹田而入,则为折桂桥”,可见农业景观仍在东庄占据很大的比例。东庄中的建筑命名则体现了隐逸的传统思想,如堂有“续古之堂”,庵有“拙修之庵”,亭曰“知乐之亭”。东庄翁“课其耕艺,而时作息焉”也体现了浓厚的耕读隐逸的思想。
(21) 魏嘉瓒:《苏州古典园林史》,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5年版,第200页。
(22) 〔明〕王鏊:《且适园记》,见陈从周、蒋启霆选编,赵厚均注释《园综》,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221—222页。
(23) 〔明〕王鏊:《从适园记》,见陈从周、蒋启霆选编,赵厚均注释《园综》,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222页。
(24) 〔明〕文徵明:《王氏拙政园记》,见陈从周、蒋启霆选编,赵厚均注释《园综》,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224页。
(25) 〔明〕陆深:《薜荔园记》,见《俨山集》卷五十五,四库全书本。
(26) 〔明〕孙承恩:《小西园记》,见赵厚均、杨鉴生编注《中国历代园林图文精选》第三辑,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86页。
(27) 〔明〕孙承恩:《小西园记》,见赵厚均、杨鉴生编注《中国历代园林图文精选》第三辑,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86页。
(28) 〔明〕何良俊:《西园雅会集序》,见〔清〕黄宗羲编《明文海》卷三〇一,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版,第3109页。
(29) 〔明〕王世贞:《弇山园记》,见陈从周、蒋启霆选编,赵厚均注释《园综》,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31页。
(30) 〔明〕王世贞:《弇山园记》,见陈从周、蒋启霆选编,赵厚均注释《园综》,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38—139页。
(31) 〔明〕袁宏道:《园亭纪略》,见陈从周、蒋启霆选编,赵厚均注释《园综》,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237页。
(32) 〔明〕袁宏道:《园亭纪略》,见陈从周、蒋启霆选编,赵厚均注释《园综》,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237页。
(33) 同上,第237—238页。
(34) 〔明〕潘允端:《豫园记》,见陈植、张公弛选注,陈从周校阅《中国历代名园记选注》,合肥: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1983年版,第113页。
(35) 同上,第115页。
(36) 〔明〕邹迪光:《愚公谷乘》,见陈植、张公弛选注,陈从周校阅《中国历代名园记选注》,合肥: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1983年版,第193页。
(37) 同上。
(38) 〔明〕王稚登:《寄畅园记》,见陈植、张公弛选注,陈从周校阅《中国历代名园记选注》,合肥: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1983年版,第182—183页。
(39) 〔明〕江元祚:《横山草堂记》,见陈植、张公弛选注,陈从周校阅《中国历代名园记选注》,合肥: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1983年版,第236页。
(40) 〔明〕王世贞:《游金陵诸园记》,见陈从周、蒋启霆选编,赵厚均注释《园综》,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80页。
(41) 同上。
(42) 同上。
(43) 〔明〕郑元勋:《影园自记》,见陈植、张公弛选注,陈从周校阅《中国历代名园记选注》,合肥: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1983年版,第221页。
(44) 〔明〕茅元仪:《影园记》,见杨光辉编注《中国历代园林图文精选》第四辑,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24页。
(45) 〔明〕郑元勋:《影园自记》,见陈植、张公弛选注,陈从周校阅《中国历代名园记选注》,合肥: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1983年版,第224页。
(46) 〔明〕郑元勋:《影园自记》,见陈植、张公弛选注,陈从周校阅《中国历代名园记选注》,合肥: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1983年版,第223页。
(47) 〔明〕茅元仪:《影园记》,见杨光辉编注《中国历代园林图文精选》第四辑,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25页。
(48) 〔明〕郑元勋:《影园自记》,见陈植、张公弛选注,陈从周校阅《中国历代名园记选注》,合肥: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1983年版,第223页。
(49) 〔清〕韩是升:《小林屋记》,见陈从周、蒋启霆选编,赵厚均注释《园综》,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279页。
(50) 〔明〕文震亨著,陈植校注:《长物志校注》自序,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84年版。
(51) 〔清〕高士奇:《金鳌退食笔记》,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第137页。
(52) 周维权:《中国古典园林史》,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118页。
(53) 〔明〕刘侗、于奕正著,孙小力校注:《帝京景物略》,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第320页。
(54) 〔明〕刘侗、于奕正著,孙小力校注:《帝京景物略》,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第320—321页。
(55) 〔明〕沈德符:《万历野获编》,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609—610页。
(56) 〔明〕刘侗、于奕正著,孙小力校注:《帝京景物略》,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第43—44页。
(57) 〔明〕刘侗、于奕正著,孙小力校注:《帝京景物略》,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第48页。
(58) 同上,第151—152页。
(59) 〔明〕刘侗、于奕正著,孙小力校注:《帝京景物略》,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第152页。
(60) 同上。
(61) 同上,第291页。
(62) 〔明〕刘基:《怡怡山堂记》,见赵厚均、杨鉴生编注《中国历代园林图文精选》第三辑,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224页。
(63) 〔明〕王祎:《致乐轩记》,见《王忠文集》卷九,四库全书本。
(64) 〔明〕赵撝谦:《草亭记》,见《赵考古文集》卷一,四库全书本。
(65) 〔明〕陆深:《薜荔园记》,见《俨山集》卷五十五,四库全书本。
(66) 〔明〕潘允端:《豫园记》,见陈植、张公弛选注,陈从周校阅《中国历代名园记选注》,合肥: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1983年版,第113页。
(67) 〔明〕郑元勋:《影园自记》,见陈植、张公弛选注,陈从周校阅《中国历代名园记选注》,合肥: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1983年版,第221页。
(68) 〔明〕刘基:《怡怡山堂记》,见赵厚均、杨鉴生编注《中国历代园林图文精选》第三辑,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224页。
(69) 〔明〕赵撝谦:《草亭记》,见《赵考古文集》卷一,四库全书本。
(70) 同上。
(71) 〔明〕李东阳:《东庄记》,见赵厚均、杨鉴生编注《中国历代园林图文精选》第三辑,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71页。
(72) 〔明〕王鏊:《且适园记》,见陈从周、蒋启霆选编,赵厚均注释《园综》,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221—222页。
(73) 〔明〕文徵明:《王氏拙政园记》,见陈从周、蒋启霆选编,赵厚均注释《园综》,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224页。
(74) 〔明〕祁彪佳:《寓山注》,见陈植、张公弛选注,陈从周校阅《中国历代名园记选注》,合肥: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1983年版,第261页。
(75) 〔明〕祁彪佳:《寓山注》,见陈植、张公弛选注,陈从周校阅《中国历代名园记选注》,合肥: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1983年版,第287页。
(76) 同上,第288页。
(77) 〔明〕宋濂:《宋学士文集》卷七十四,四部丛刊景明正德本。
(78) 〔明〕刘基:《刘基散文选集》,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9年版,第73—76页。
(79) 〔明〕徐有贞:《先春堂记》,见陈从周、蒋启霆选编,赵厚均注释《园综》,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215页。
(80) 〔明〕王心一:《归田园居记》,见陈从周、蒋启霆选编,赵厚均注释《园综》,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233页。
(81) 〔明〕王鏊:《且适园记》,见陈从周、蒋启霆选编,赵厚均注释《园综》,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221—222页。
(82) 〔明〕潘允端:《豫园记》,见陈植、张公弛选注,陈从周校阅《中国历代名园记选注》,合肥: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1983年版,第115页。
(83) 〔明〕宋濂:《文宪集》卷六,四库全书本。
(84) 同上。
(85) 〔明〕宋濂:《文宪集》卷六,四库全书本。
(86) 〔清〕檀萃:《楚庭稗珠录》,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56页。
(87) 象征功能在历代园林中都是很突出的,如李格非的《洛阳名园记》中将园林和朝代兴衰联系在一起,成为园林象征功能中的典型例子;宗教功能在园林活动中也比较突出,不少园林中都设有专门的佛教或者道教崇拜的建筑或者场所,除此之外还有大量专门的寺观园林存在;学习功能这里指的是园林是一种重要的学习环境,如专门培养儒家人才的学宫园林。
(88) 〔明〕计成原著,陈植注释:《园冶注释》,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8年第2版,第51页。
(89) 同上,第58页。
(90) 〔明〕赵撝谦:《草亭记》,见《赵考古文集》卷一,四库全书本。
(91) 〔明〕王鏊:《且适园记》,见陈从周、蒋启霆选编,赵厚均注释《园综》,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221—222页。
(92) 〔明〕计成原著,陈植注释:《园冶注释》,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8年第2版,第56页。
(93) 同上,第60页。
(94) 〔明〕文震亨原著,陈植校注:《长物志校注》,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84年版,第18页。
(95) 〔明〕计成原著,陈植注释:《园冶注释》,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8年第2版,第51页。
(96) 〔明〕文震亨原著,陈植校注:《长物志校注》,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84年版,第27页。
(97) 同上,第28页。
(98) 同上,第34页。
(99) 〔明〕计成原著,陈植注释:《园冶注释》,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8年第2版,第83页。
(100) 同上,第87页。
(101) 〔明〕计成原著,陈植注释:《园冶注释》,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8年第2版,第88页。
(102) 〔明〕归庄:《归庄集》,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400页。
(103) 〔明〕王世贞:《弇州四部稿续稿》卷六十三,四库全书本。
(104) 〔明〕张宁:《方洲集》卷十九,四库全书本。
(105) 〔明〕计成原著,陈植注释:《园冶注释》,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8年第2版,第210页。
(106) 〔明〕刘基:《怡怡山堂记》,见赵厚均、杨鉴生编注《中国历代园林图文精选》第三辑,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224页。
(107) 〔明〕王世贞:《弇山园记》,见陈从周、蒋启霆选编,赵厚均注释《园综》,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30页。
(108) 同上,第131页。
(109) 〔明〕王世贞:《弇山园记》,见陈从周、蒋启霆选编,赵厚均注释《园综》,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40—141页。
(110) 〔明〕王行:《何氏园林记》,见赵厚均、杨鉴生编注《中国历代园林图文精选》第三辑,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88页。
(111) 〔明〕刘基:《怡怡山堂记》,见赵厚均、杨鉴生编注《中国历代园林图文精选》第三辑,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224页。
(112) 〔明〕赵撝谦:《草亭记》,见《赵考古文集》卷一,四库全书本。
(113) 〔明〕王鏊:《且适园记》,见陈从周、蒋启霆选编,赵厚均注释《园综》,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222页。
(114) 〔明〕王鏊:《从适园记》,见陈从周、蒋启霆选编,赵厚均注释《园综》,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222页。
(115) 〔明〕文震亨著,陈植校注:《长物志校注》,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84年版,第41页。
(116) 〔明〕王世贞:《先伯父静庵公山园记》,见陈从周、蒋启霆选编,赵厚均注释《园综》,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47页。
(117) 〔明〕计成著,陈植注释:《园冶注释》,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8年第2版,第47页。
(118) 〔明〕文震亨著,陈植校注:《长物志校注》,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84年版,第102页。
(119) 〔明〕王世贞:《弇山园记》,见陈从周、蒋启霆选编,赵厚均注释《园综》,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31页。
(120) 〔明〕郑元勋:《影园自记》,见陈从周、蒋启霆选编,赵厚均注释《园综》,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90页。
(121) 〔明〕王心一:《归田园居记》,见陈从周、蒋启霆选编,赵厚均注释《园综》,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231页。
(122) 〔明〕王世贞:《安氏西林记》,见陈植、张公弛选注,陈从周校阅《中国历代名园记选注》,合肥: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1983年版,第125—126页。
(123) 〔明〕王鏊:《且适园记》,见陈从周、蒋启霆选编,赵厚均注释《园综》,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222页。
(124) 同上。
(125) 〔明〕顾大典:《谐赏园记》,见陈从周、蒋启霆选编,赵厚均注释《园综》,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54页。
(126) 〔明〕计成著,陈植注释:《园冶注释》,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8年第2版,第47页。
(127) 〔明〕文徵明:《玉女潭山居记》,见陈植、张公弛选注,陈从周校阅《中国历代名园记选注》,合肥: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1983年版,第106页。
(128) 〔明〕文徵明:《王氏拙政园记》,见陈植、张公弛选注,陈从周校阅《中国历代名园记选注》,合肥: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1983年版,第100页。
(129) 同上。
(130) 〔明〕朱察卿:《露香园记》,见陈植、张公弛选注,陈从周校阅《中国历代名园记选注》,合肥: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1983年版,第119页。
(131) 〔明〕王鏊:《天趣园记》,见《震泽集》卷十七,四库全书本。
(132) 同上。
(133) 〔明〕计成著,陈植注释:《园冶注释》,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8年第2版,第47—48页。
(134) 〔明〕王稚登:《寄畅园记》,见陈植、张公弛选注,陈从周校阅《中国历代名园记选注》,合肥: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1983年版,第182页。
(135) 〔明〕邹迪光:《愚公谷乘》,见陈植、张公弛选注,陈从周校阅《中国历代名园记选注》,合肥: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1983年版,第189—191页。
(136) 〔明〕陈所蕴:《日涉园记》,见陈植、张公弛选注,陈从周校阅《中国历代名园记选注》,合肥: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1983年版,第204页。
(137) [英]夏丽森:《明代晚期中国园林设计的转型》,见吴欣主编《山水之境:中国文化中的风景园林》,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5年版,第215页。
(138) 〔明〕王世贞:《安氏西林记》,见陈植、张公弛选注,陈从周校阅《中国历代名园记选注》,合肥: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1983年版,第124页。
(139) 同上,第125—126页。
(140) 〔明〕王世贞:《澹圃记》,见赵厚均、杨鉴生编注《中国历代园林图文精选》第三辑,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30页。
(141) 同上。
(142) 同上,第132页。
(143) 〔明〕王世贞:《弇山园记》,见陈从周、蒋启霆选编,赵厚均注释《园综》,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31页。
(144) 同上,第132页。
(145) 〔明〕王世贞:《题弇园八记后》,见赵厚均、杨鉴生编注《中国历代园林图文精选》第三辑,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21页。
(146) 〔明〕王世贞:《太仓诸园小记》,见赵厚均、杨鉴生编注《中国历代园林图文精选》第三辑,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25页。
(147) [英]夏丽森:《明代晚期中国园林设计的转型》,见吴欣主编《山水之境:中国文化中的风景园林》,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5年版,第222页。
(148) 〔明〕钱谦益:《列朝诗集小传》,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年版,第437—438页。
(149) 英国学者夏丽森认为王世贞造园风格与其崇尚复古文风存在对应关系,“弇山园‘堆积’(巨大的结构)对应于王世贞复古文风的相对冗长雕琢”,见[英]夏丽森:《明代晚期中国园林设计的转型》,见吴欣主编《山水之境:中国文化中的风景园林》,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5年版,第216页。
(150) 〔明〕王世贞:《离薋园记》,见赵厚均、杨鉴生编注《中国历代园林图文精选》第三辑,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28—129页。
(151) 〔明〕文震亨著,陈植校注:《长物志校注》,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84年版,第426页。
(152) 同上,第423页。
(153) 〔明〕何良俊:《西园雅会集序》,见〔清〕黄宗羲编《明文海》卷三〇一,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版,第3109页。
(154) 〔明〕文震亨著,陈植校注:《长物志校注》,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84年版,第18页。
(155) 〔明〕文震亨著,陈植校注:《长物志校注》,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84年版,第27页。
(156) 同上,第28页。
(157) 同上,第29页。
(158) 同上,第37页。
(159) 同上,第347页。
(160) 同上,第348—349页。
(161) 同上,第352页。
(162) 〔明〕文震亨著,陈植校注:《长物志校注》,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84年版,第354页。
(163) 同上,第102页。
(164) 〔明〕计成著,陈植注释:《园冶注释》,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8年第2版,第47页。
(165) 〔明〕文震亨著,陈植校注:《长物志校注》,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84年版,第354页。
(166) 同上,第225页。
(167) 同上,第339页。
(168) 〔明〕王心一:《归田园居记》,见陈从周、蒋启霆选编,赵厚均注释《园综》,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231—233页。
(169) 〔明〕徐学谟:《鴳适园记》,见赵厚均、杨鉴生编注《中国历代园林图文精选》第三辑,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209页。
(170) 〔明〕文震亨著,陈植校注:《长物志校注》,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84年版,第33—34页。
(171) 同上,第105页。
(172) 同上,第113页。
(173) 同上,第236页。
(174) 〔明〕文震亨著,陈植校注:《长物志校注》,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84年版,第325页。
(175) 同上,第360页。
(176) 同上,第48页。
(177) 同上,第225页。
(178) 同上,第298页。
(179) 同上,第37页。
(180) 〔明〕王世贞:《太仓诸园小记》,见赵厚均、杨鉴生编注《中国历代园林图文精选》第三辑,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25页。
(181) 〔明〕文震亨著,陈植校注:《长物志校注》,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84年版,第10页。
(182) 同上,第11页。
(183) 同上。
(184) 曹汛:《略论我国古代园林叠山艺术的发展演变》,《建筑历史与理论》1980年第1辑,第80页。
(185) 〔明〕文震亨著,陈植校注:《长物志校注》,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84年版,第347页。
(186) 同上,第41页。
(187) 同上,第103页。
(188) 同上,第423页。
(189) 参见陈从周:《梓室余墨》,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9年版,第279页。
(190) 〔明〕计成著,陈植注释:《园冶注释》,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8年第2版,第42页。
(191) 〔清〕吴伟业著,李学颖集评标校:《吴梅村全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第1059页。
(192) 同上,第1061页。
(193) 参见陈从周:《梓室余墨》,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9年版,第279页。
(194) 见陈从周:《明代上海的三个叠山家和他们的作品》,《文物》1961年第7期。
(195) 〔唐〕白居易著,顾学颉校点:《白居易集》,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935页。
(196) 〔明〕计成著,陈植注释:《园冶注释》,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8年第2版,第42页。
(197) 〔清〕吴伟业著,李学颖集评标校:《吴梅村全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第1059页。
(198) 同上,第1060页。
(199) 〔明〕文震亨著,陈植校注:《长物志校注》,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84年版,第138页。
(200) 〔明〕文震亨著,陈植校注:《长物志校注》,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84年版,第102页。
(201) 〔明〕计成著,陈植注释:《园冶注释》,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8年第2版,第62页。
(202) 〔明〕计成著,陈植注释:《园冶注释》,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8年第2版,第47—48页。
(203) 同上,第37页。
(204) 同上,第56页。
(205) 〔明〕文震亨著,陈植校注:《长物志校注》,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84年版,第76页。
(206) 同上,第88页。
(207) 〔明〕计成著,陈植注释:《园冶注释》,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8年第2版,第247页。
(208) 同上,第243页。
(209) 〔明〕计成著,陈植注释:《园冶注释》,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8年第2版,第51页。
(210) 同上,第42页。
(211) 同上,第56页。
(212) 〔明〕计成著,陈植注释:《园冶注释》,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8年第2版,第58页。
(213) 同上,第60页。
(214) 同上,第64页。
(215) 〔明〕计成著,陈植注释:《园冶注释》,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8年第2版,第75页。
(216) 同上,第77页。
(217) 同上,第91—92页。
(218) 〔明〕计成著,陈植注释:《园冶注释》,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8年第2版,第75页。
(219) 同上,第114页。
(220) 同上,第64页。
(221) 同上,第113页。
(222) 同上,第197页。
(223) 同上,第213页。
(224) 同上,第51页。
(225) 〔明〕计成著,陈植注释:《园冶注释》,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8年第2版,第116页。
(226) 同上。
(227) 同上,第137页。
(228) 同上,第184页。
(229) 〔明〕计成著,陈植注释:《园冶注释》,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8年第2版,第77页。
(230) 同上,第171页。
(231) 同上,第209页。
(232) 同上,第79页。
(233) 同上,第73页。
(234) 〔明〕计成著,陈植注释:《园冶注释》,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8年第2版,第212页。
(235) 同上,第171页。
(236) 同上。
(237) 同上,第206页。
(238) 同上,第210页。
(239) 同上,第211页。
(240) 〔明〕计成著,陈植注释:《园冶注释》,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8年第2版,第219页。
(241) 同上,第42页。
(242) 〔明〕计成著,陈植注释:《园冶注释》,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8年第2版,第206页。
(243) 〔明〕郑元勋:《影园自记》,见陈植、张公弛选注,陈从周校阅《中国历代名园记选注》,合肥: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1983年版,第223页。
(244) 〔明〕茅元仪:《影园记》,见杨光辉编注《中国历代园林图文精选》第四辑,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2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