渭水无弦
2025年09月26日
渭水无弦
上周和儿子去了文庙看秦汉铜镜展,这个木牌楼是城隍庙的牌楼迁建过来的,全木拱式结构,木雕精细,这儿是咸阳博物馆,是在文庙的基础上建的,它本身就是一件文物。自从喜欢了琴,看到夫子庙感觉也不同了,也就想到了琴,琴式中最喜欢的是仲尼式,它简洁、素朴,恰恰我的那张也是仲尼式。宋代始,仲尼式便兴盛起来,它纤细,形制流畅,音域宽广,音色明亮,中正平和。“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
赏一盆菊或者一株兰的开放,是一种心境,而漫无目的地咀嚼关于菊花兰花梅花的古诗,仿佛更有意思,就如同身在美景中是一种惬意,观看一幅画中之景是更深层次的惬意一样,听琴、抚琴是一种舒缓,品读琴学的文字仿佛更有味道。我喜欢散文的样子,没有条理的述说,仿佛一种存世的清寂。初涉古琴时,知道的是“清、微、淡、远”。虞山派的严澂在他的琴川河畔复兴了古老的鼓琴传统,沿袭古典的旋律,强调它的独奏性,爱惜每一个音独特的色调,重视强弱的恰当,在节奏和装饰音上,它强调前者。而广陵派坚持后者,甚至活泼地去打破曲子的节奏。浙派主张“去文以存勾剔”的独奏特点,追求“希声”境界。蜀派留存了唐代的技法,可能因为琴常用来合奏或者伴奏人声,它的琴谱上常常有和弦,充满了器乐的味道。
“古乐废,而琴独存。”随着曹柔的减字谱,流派产生了,所有流派都是南宋末年以来,随着文化经济的南移而产生的。在这些流派之前,那些源泉,那些个人独特的风采,唐时代的长安,颜师古把东晋桓伊的笛曲《梅花》移植为古琴曲《梅花三弄》,成为千古名曲,《渭滨吟》《古风操》……所有的流派之前的样子,尽在古长安的春秋之中,在古琴的发源地咸阳,或许此刻正慢慢从沉睡中醒来。渭水无弦,凤凰有音。
2020年9月6日于咸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