廊桥漫思

廊桥漫思

自从古渡廊桥建成后一直想去看看,但就像在西安居住了几十年也没有登上过城墙,在长沙旅居几载也没有去过马王堆汉墓一样,人类天生的懒惰心理常常让我们错过许多风景。

昨晚,心里堵得慌,忽然就觉得这世上无处可去了,便一个人散步,不知不觉天色已晚。柳疏风淡,行人渐少,自己像一个一无所有的老人一样一路听着陶笛,走到廊桥下,远远地看着横在眼前的桥,红色的基调,灯火阑珊,此番况味比唐代建筑的华贵多了一些凛然。从北边的阶梯拾级而上,登上二楼,慢慢感受这座承载历史文化的建筑物。秦汉风格的空旷、冰冷、隔离、等级……真是:

一桥堆烟锁千秋,

涓涓渭水只东流。

轻叹从此无人渡,

古雨今听声啾啾。

走到桥南,缓缓下到一楼,很欣喜地看到,映入眼帘的两首古诗和壁画,一忧一喜,静静地在那儿,很养眼,一是《渭城曲》,一是《咸阳值雨》。从二楼到一楼,就仿佛从秦汉落入大唐,忽然便有了唐朝的暖意和热情,诗词的古韵丝丝牵动人心,好像有了人间的烟火。根据此处谱写的古琴曲《阳关三叠》在宋代失传过,因了久唱不衰的琴歌,最早刊印在《浙音释字琴谱》,后来琴谱载于明代《发明琴谱》,有失而复归的侥幸和必然。古人今人,情绪都是相通的:“断肠声里唱阳关。”温庭筠的“咸阳桥上雨如悬”让我瞬间想到了那个闲章“雨浓”。从小就喜欢雨,喜欢听雨:秋天的、春天的、夏天的,也有冬天的。瓦、房檐、暗灰的天空、如珠的帘……人是物质的和精神的,一半一半,贯穿了整个生命周期,精神的依附需要载体。拍了几张我眼中的桥,本能里恐惧红色,本能里喜欢夜色,夜色里的古典的红色的桥,敲击着我迟钝的心。如果观景,一定要深夜,一人或两人,无语,最好是值雨之时。昨夜不巧无雨,稍稍遗憾。未来,逢雨的某一天,适宜再来一次。每一次,也许感触都不同,作为一个生命的偶然存在,孤独是绝对的,形而上的。哲学意义上的孤独,就像这座廊桥。男子可以把酒问月;女子,偶然也可以怀古伤今。这样的孤独,是相对的、形而下的、社会意义上的孤独。悠悠的岁月,倾听自然的声音,贴合心意为美。

2018年3月11日于咸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