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印象
这是白马寺的凌霄花。
凌霄,哦,有一位叫徐凌霄的,他和徐志摩一样,是主张废止旧韵的人物。他们在当时是喜欢殖民文体的“新诗”,少了诗乐的合一,有复古的意思,就如古体诗的随意散漫。今人应该多多品味学习一点旧韵,否则便是与李杜以降的传统割裂了。对于我们这些掌握文言词汇太少的人群,格律太难了。几乎要绝代的诵吟歌唱,仿佛失去了歌唱的安静的土壤,如何解决韵书和现实语言的不一致呢?所以大众便只能生产浮躁的作品,少了静气,没有古味。我认为,静,能养古味。15日在西安参加了一场婚礼,礼成,大家又一起匆匆赶到洛阳,16日是另一场婚礼。这个年龄,多到了参加婚丧嫁娶的人生季节。也顺道去看了奉先寺的卢舍那佛像,卢舍那,目光淡淡,祥和,姿态宁静,安然地望着每一位游人和秀美的伊河,使浮躁的今人偶得一分静气,就如我们偶然读一读古诗,窥一窥旧韵。
洛阳和西安,就像一对姊妹,丝绸之路后不久,京城东迁,洛阳有六百多年的丝路风情。龙门和白马寺一直想去看,因为近,却一直未成行,就如在西安一辈子,没有上过城墙,居长沙一生,没有去过马王堆是一个道理。我真正稍微了解佛教,是1998年去克孜尔千佛洞,买了一本小乘佛教的说一切有部论的佛传图,精读,是我的阅读特点,后来不能看下去了,因为再看下去,就出世了。说得远了。寺里有一个美术展,是关于佛像的,展名“非相”。太写意了,我不信佛,只是想看看技法。所以和几个同学中途分开走了一会儿。竟发现了寺的尽头,有一个茶舍,名曰止语茶舍。小院、青砖、疏竹,人工制造的水烟蒙蒙,有石径,有灿烂的凌霄花,和寺里莲华青石铺就的院落相得益彰。长住此处,也足以舒畅幽情。“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国诗的清雅,七丝的古淡,宗教的神圣,书法的博大,山水画线条的品质都是纯净、空灵,而这些无限地接近人的心灵的本真,却没有一种方式完全会触摸它,包括语言。这,像极了写意。
刚进寺内,映入眼帘的是一池碧绿的荷,瞬间就消遁了炎炎暑气,想起周邦彦的“一一风荷举”,如一幅写意的中国画,又如散秋,淡淡的凉意,和寺尽头的止语茶舍,都是值得回忆的镜头。
2019年6月20日于洛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