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康路
生命是极其有限的,自从看到关于武康路的那篇文章后,就有了想来的一点念头,花费一点时间感受一种旧时的生活味道,哪怕是几天。唯愿一切修缮是“修旧如旧”。
想穿件旗袍,可毕竟年近天命,发丝斑白,有作秀的样子,终是不好意思穿,便将其搁置在衣柜里了。有时觉得很年长了,那些七八十岁的人还是孩子;有时又觉得还很幼稚,却也这么几十年了,时光如流水。语言的起源都是约定俗成,一般性的,而人们却努力尽情地用普遍的语言描述某一件事或某一清晨。那一枝一叶的零落和午后看起来温暖的阳光——冬日的。一直以为是中国梧桐,来了才知道是法国梧桐。历史上福开森路(即武康路)位于法租界西区,应该种法国梧桐了。想买一本中华书局出版的《武康路》,闲了品味一下,可惜今天买不到了。最喜欢这儿的建筑:法式的、西班牙式的、英式的。武康路的建筑,风格唯美多样,充满异国情调,又古典隽永,当然也泛着殖民文化的味道,历史久远,路上各位主人公的故事内容丰富,或清丽或沉重,五味杂陈……
不管是393号那栋地中海风情的房子,还是有浓郁法国文艺复兴风情的武康大楼,或是395号塔司干柱廊的巴洛克建筑,当然还有盛放巴金《家》《春》《秋》的113号,三十多个别墅,邻街的部分几乎被黑色的铁艺风笼罩,每一处都精致得很上海,每一处都浪漫得很欧洲、很法国,说不清是哪一种技巧,就像写意的中国画,你只能觉得很唯美,很安宁,很精巧,很幽怨,很典雅……你也许会觉得社会、历史、人生终是“不过如此”。
你可以什么都不想,简简单单欣赏每一个建筑物,本身就是一种休息。想起林徽因关于建筑意的描述:“无论哪一个巍峨的古城楼或一角……无形中都在诉说,乃至歌唱,时间上漫不可信的变迁……还有超出这‘诗’‘画’以外的意存在。潜意识里更有……‘凭吊兴衰的感慨’。”别墅的照片网络上很丰富很详尽,这张图片是入住的小别墅。如果你来只逛武康路,那么不要错过这最近的温馨清雅之地,连名字也动听:苏荷别墅(老上海法租界店)。我想,如果是“有荷”“风荷”,会更有韵味。恰恰此刻窗外下起了小雨,细细咀嚼还是“有荷”更婉约,想,如果有一个小院子一定取名“有荷”,或者治一方闲章“有荷居”,也纪念一下我是荷月所生,凭吊一下自己,终是“生存华屋处,零落归山丘”。
2018年11月17日于上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