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窗无新雨
人生,从来就不是一个真正幸福的过程。忙,总是一整天的,像日出日落。
从ICU(重症加强护理病房)会诊回来,那个昏迷的、出血的感染性休克病人总是浮现在眼前,监护室外那些亲友痛苦煎熬的状态,日复一日的一种常态,一个小小的世界,这样的角落,每个医院都有。我想,应该给他们一张可以日夜休息的床,但是,全国医院没有先例。身体的疾病、精神的疾病,原则上都是医治不好的,但可以缓解。喝点水,看看书,休息一下。古人没有ICU。
买了一个有龚一老师的古琴教程视频的U盘,昨晚抽空看了看,他说琴上从来没有多余的动作,我仔细揣摩了一下,真的是,所有指法设计都是天衣无缝的,当大指七徽挑七弦时,接下来不是名指下准位勾几弦,就是就近挑呀勾呀什么弦,不会远距离,都是顺势而为的。什么是传统?传统,就是不停地删汰和顽固地继承。《流水》是一百年前的谱本,五百年前的《流水》至今除了研究人员会去弹奏,已经无人去抚了。《梅花三弄》,也不是以前的古谱,可以讲,四五百年前流行至今的那些古琴曲都不是真正的古曲了,历代的琴人都是去做删汰,比如《平沙落雁》,前后有一百多种版本的谱子,而如今流行的大家弹奏的谱本只有五六种。不停地删汰的根本原因是:“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心变了,曲子也会变,心总是被搁置在某一个历史的阶段,而历史虽然是相似的,但是绝对不会重复和被复制。古琴,正确的名称就是一个字:琴。琴有九大流派,形成的原因,估计和方言的形成是一个道理,和经济、文化、交通、通信、风俗、地域等有关。我想,流派再多,也是万物归一的。
“琴者,情也。琴者,禁也。”以心弹奏就是琴。一首曲子的节奏要符合自己的心灵,右手弹弦欲断,轻重缓急,抑扬顿挫,手法熟练,背诵的谱多,就自然有自己的特点了,加上指法、坐姿等。而不是,我是这个流派的,师傅是这样弹奏的,我必须这样弹。想,和书法一个道理吧。“友梅”“静客”……这些美丽的词语,和琴一样,是可以医治精神的疾病的吧,虽然都是皮毛。十多年前去过一次南京,当时同学老耿和爱华一人一天轮流陪我和女儿,可惜是五一,梅花已谢。有时,很想在花开的季节去看看南京的梅园,暗香浮动的疏影是不是六朝的,已经不重要了。人生有几张床可以安身?有几间屋可以避雨?有几人可以一同赏梅听琴?在这个不是真正幸福的生命的过程里,谈琴,写写文字,真的是一种幸福。还是旧习惯,写几句诗,时光会暖一些:
南窗无新雨,
素心有轻尘。
幽幽太古曲,
琴音亦无语。
2019年12月11日于有荷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