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声无味
2025年09月26日
古声无味
只看了《琴道》的绪论,写点絮语。生活是模仿的,文章是拼凑的,在文字的抄袭和拼凑中,感觉得以传承。高罗佩的博学,就像良琴一样,不是大众可以企及的。关于古琴,他几乎无所不能,关于语言,他懂十五种文字,他就像最古的那一床琴,以传说的姿态存在。他有一个极致的中国魂,任何一个琴人文章,也没有他的文字充满的逻辑性和感性多。中国史籍中作为补缺的一本《东皋新越禅师全集》,就是他用七年时间遍访古寺名刹、各个博物馆辑成的关于琴学东传日本的史料。他有研究学问的那种逻辑理性,这本《琴道》,开篇就很别致,诉说琴的起源,是从古文字谈起,自始至终都在避免人云亦云,同时,你也能感受到深深的温情。
我们在描述古琴音乐的时候,更容易用一些否定的词语。比如:它不像任何一种现存的中国弦乐器,或二胡,或琵琶……它基本上不是旋律性的。当预习一首琴曲,常常一头雾水,很难记住旋律。它的美不是音符的衔接启承,而是蕴含在每一个神奇的独立无依的音符之中,是用多彩的音色表白的。它的美不是写实的,是用音响写意的。它的美不是浮华的,是可以叩开心门的,因为它的每个音符本身就是一个独立的实体,只有体味过人生百味还心存柔软的灵魂才可以触摸它的深意,那儿是平沙落雁。技术上仅揉弦就有二十六种不同的方法,可以说抚琴完全是一个如何“触弦”的问题。辞藻的无力是根本的,因为抚琴本身无法言传,就像第六感,说得出来的言语只是片段的,不达意的。琴,也是孤独的,“琴声虽可状,琴意谁可听”。
琴乐,像一朵凋零的花,挂在昏暗的书房,也如文人几案上的灵芝,长寿的是它的优雅姿态和象征性的名字,但灵芝已经枯萎。
2020年5月22日于有荷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