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石齐画展有感

观石齐画展有感

画如其人,听闻石齐及其学生的作品在清渭楼展出,我便来略带犀利地欣赏一下。

作品,有些漆书的意思,张海曾借助的灵感,刷了一片天地,石齐也“疯疯癫癫”地借助了西洋的外力,精心勾画了中国画细致的部分——是不是中国画不知道,然后好似醉了,涂抹和最后刷几个层次,刷子仿佛有了灵性:具象不能丢弃,所以仔细一点;抽象不能没有,模糊一些;感觉不能清淡,因为人们都太麻木了,必须幅幅要“麻辣烫”,色彩斑斓,对比强烈。空旷又安静的展厅,古典的乐声和醉醺醺的画面,极其不和谐地共处一室。我也是相处了一个下午,随后又去逛了商场,看看世俗的画面,也是一种消遣,人造的景色重重叠叠,凌乱不堪,真实的景色也是重重叠叠,凌乱而热闹。人这么多,孤单不孤单,常常是看起来孤单的人往往不孤单。享受孤单,享受清淡,偶然热闹,这才是最贴合心意的存在,至于不对胃口的画,就像不对胃口的人——都是人间的大概率事件。

傍晚,静坐下来,思考为什么书画的世界发展到现在是这样一个局面,心里只得出一个结论,那就是有了这个怪胎——创新。

其实,人在最低处才能看清楚事情的真实面目。每个人都带着各自的审美观点去看世界,我也是。画家如果深于览赏,行遍名迹,不以财名掩盖德学,守正创新,所画作品,具备传统绘画的苍朴气质,清雅韵味,或者幽远脱俗,兼备物外之趣,多少有些书卷之气,画面见笔见墨,意境深远一点,落款结字绵密一点,若画山水,无论近法倪云林还是远宗黄公望,人物画呢,可取法顾恺之也可效法吴道子,对“阴阳无停机”深得于心,把“执中精一”“穷理尽性”为首要修为,那么今天的展品也可能不在这个清渭楼了。没有大道至简的修为,换言之,此门不开,最终也是枉然。

中国画,几千年的文脉,不是靠一点中西合璧的激情就可以推陈出新的,中国的味道,是草木在温和的火候中经过千年的酝酿慢慢形成的文化符号,它,深深地刻在每个华夏子孙的血脉里。虽然书画乃小技,但,它永远和大道相通,就像古琴,你可以用它弹奏摇滚乐,但是,它宁静的气质让你不得不停止你的无知无畏的举动。

我对石齐的技术非常敬佩,对他的画不敢苟同,对他的人也没有什么看法,毕竟,是一个陌生的人。我希望在平凡的世界里,能多欣赏一些中国味道的中国画,它会让人的心在清冷的尘世得到一种温暖和安全,一种灵魂深处的岁月静好。

2018年11月11日于有荷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