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是谈琴

还是谈琴

唐朝的曹柔发明了减字谱,注定了琴曲流派的产生。

千年之后,有一个古琴爱好者用他的专业实现了减字谱的电脑显示及排版,实现了古人与今人的绝妙对话。他,就是真正的闽派传人,今虞的社员——陈长林先生。那个《胡笳十八拍》,就是他打谱的。从小让他习琴写字的他的父亲曾经把《渭城曲》翻译成英文,但也想不到自己的儿子会用电脑诠释了古琴。古琴,是可以养中国人的灵魂的,就像唐诗宋词。民族的,就是唯一的,曾听有位老师讲,全世界唯有印度人是只学习他们的古典音乐的,或者说绝大部分音乐学院是教印度古典音乐的。而中国古典音乐在中国音乐学院是一个小配角,主流是西方音乐,很少有老师真的懂中国古典乐理,就是古琴专业,也用的是五线谱和简谱,把宫商角徵羽简单等同于12356,然后去找4和7。因为老师也不知道唐乐的乐理和节奏,秦乐的、宋乐的也难懂。只有像陈长林这样的仅仅几个非遗的国宝,他们知道,但是他们也仅剩几人。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音高制定法则,就像语言。我的老师们也是在理论上教的固定调和首调。那些古谱,那些古人真实的智慧结晶估计要永远留存在历史的长河中了。后人,能有打谱的曲子以供弹奏已经是莫大的幸运了,算是继承了“遗产”。对于我,能看到摸到古琴的具体样子,已经是非常幸福了,因为我听说在20世纪80年代,连上海音乐学院古琴专业的研究生都没有一张琴,主要是除了博物馆,市面上没有制作、销售古琴的工厂。人们只知道古琴,却见不到古琴。

琴,只存活在古诗中,西洋音乐的入侵,连它的名字“琴”也无可奈何地改成了“古琴”。在角落里默默地看,古琴,这个名字似乎也很好听了。古代的中国地广人稀,丝弦声微,农耕社会的宁静,琴曲一定是很慢的,每个音自成一个王国,抚琴是舒缓自己的灵魂,节奏应该是古老的,具体是什么样子的节奏,从流传的名曲就可以窥探一二。像《阳关三叠》《梅花三弄》《流水》《潇湘水云》《平沙落雁》《良宵引》等都是节奏感强烈的曲子,貌似和西方音乐的节奏类似,那么可以推断,没有流传下来的那么多曲子,应该更接近文人日常弹奏的曲子,也许大部分的节奏不是一般文盲喜欢的,文盲在古代是常态,是多数的,因为不识字的人群太庞大了。我们从小所听到的音乐,更是西化了的,所以,在精神生活日益丰富多彩的今天,在从小西化的人群中去普及古琴,可以说是很难的,普及文字才是比较现实的。快节奏的社会,曲子也慢不下来,因为每个人都没有时间。

也许,琴的存在,从来都是一种极其小众的姿态,也从来都是不现实的,注定是太古遗音。

2020年4月12日于有荷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