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具只眼

独具只眼

购得《大学诗词写作教程》一书,徐晋如著,作者系1976年12月27日生人。他是岭南学者陈永正关门弟子,书名也是导师所题,书中观点我也赞同多,有相同的感觉,能读得懂。本不喜欢讲道理的东西,但是徐先生讲得真不错,十二位名家的荐语,字字珠玑,“一灯高悬,只眼独具”。到今天暂时读了四十多页,讲到《切韵》,作一小段的读后感,后面的慢慢读,也是一种休息。

读书的时候就想偶然也愀愀然唱一唱“天阴雨湿”,像在机场等待一艘船的到来,人类总在营造完美的人格,故诗词是完善我们人格的手段。人生不如意常八九,有一丝温暖人就会被填得满满的。诗是我们追求自由灵魂的一剂良药。至少,懂一点点吧。我喜欢术业不专攻,略略懂一点,色彩便显得缤纷,就像春雨绵绵时,淋湿一点是舒服,把所有雨丝都接纳就不美了。十几岁时,喜欢暑假一个人天天静坐在那儿绣门帘、绣布包,针脚也还像样,一份快乐自然而然,几十年了,为生活奔波,那一份爱好便沉寂了,有一次看到各色丝线,买了一堆,终是束之高阁了。

《六一诗话》《诗境浅说》《饮冰室诗话》《石遗室诗话》《兼于阁诗话》等,我一无所知。常常羡慕那些学习文科的,当然理科支撑了现实的天空,但文科让你在这天空下不干瘪。我国的文学传统实即士大夫、贵族文学传统,“汉之大赋,汉魏六朝之古诗乐府,唐之诗,宋之词,莫不如此”。当代诗词呈现的往往是声嘶力竭的附和,以及奄奄一息的仿古赝品。诗词的语言有其自身的内在逻辑,《诗词格律》《学诗百法》《学词百法》《白香词谱笺》,它们给予初学者的一切,仅仅是技术层面的。徐晋如的文字,用他的话说是在最绝望的时候完成的,你细细读之,可以感受到文字流溢的血性,那是文字本身迷人的色彩。吴宓先生说:“诗者,以切挚高妙之笔,具有音律之文,表示生人之思想感情者也。”且不说清代金应珪称之为“游词”的那些诗,单单白居易的新乐府充其量是韵文体的报告式文字,而诗词,是要把生命作为祭礼的。诗人,应有“狷介之个性,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特立独行,不同流俗”,或看似有一股不健康的气息,“楚之灵均,晋之元亮,唐之太白,莫不如是”。龚自珍说的“之美一人,乐亦过人,哀亦过人”,是诗人的灵魂。那些情感冲淡的仿照王维、孟浩然一类,应算是散文家。李叔同早岁词作:“破碎河山谁收拾?零落西风依旧。……说相思,刻骨双红豆。愁黯黯,浓于酒。”社会生活不是诗的源泉,诗,是心灵的产物。白居易的“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在我看来是根本不懂诗歌的本质的一种观点。诗是语言的极致,《静夜思》在中国诗词漫漫长河中,只是一粒尘埃,极其平庸的一首,如果没有《古风》《蜀道难》《将进酒》,李白不可能是李白,《古风五十九首》的字里行间,皆是一种浓浓的人本情怀。李清照之父李格非说:“文不可以苟作,诚不著焉,则不能工。文以气为主,气以诚为主,当情出肺腑,切忌斧凿痕。”诗的语言,需要修饰,需要美感,“可知诗当求深求婉,夫文胜于质则史,质胜于文则野,一定要文质彬彬,而后始可与言诗”。写诗之语可以不合逻辑,却一定是情感的逻辑。诗可以使人看到未来。“士先器识而后文艺”,讲的是诗的根基。比如杜诗,极尽赞美之词。那年去草堂,买了一本杜诗集,时隔千年也尤觉熟悉。诗,只能写个人的情感,那必须抛弃两种倾向,一是民粹主义倾向,一是专制主义倾向。诗的本质是自由,而不是反自由。“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只是几千年皇权崇拜的阴魂不散。“满城尽带黄金甲”,毫无美感可言,是对暴力和残忍的礼赞。诗词的语法不是主谓宾定状补,它是“汉字的魔方”(葛兆光语),是意象的语言,感觉的语言,而不是词汇的语言,也不是逻辑的语言,就如情绪中的第六感。绘画是通过具象诠释意象,而诗词,是先“感”后“思”的,比如杜诗“绿垂风折笋”,又比如《秋兴》中的许多名句,句法皆来自骈文,骈文的思维是艺术的,语法是感性而缺乏逻辑的,好的诗词是让词语的意脉跟随心灵的直觉书写最深切的意。这是诗词首要的特征:“不涉理路,不落言筌。”吴孟复先生认为,凡文学作品,皆有“托”而非“直言”。其中托“事”为赋,托“物”与“人”为“比”,托“景”为“兴”。诗家语言多用比兴,以山喻愁,以水喻愁,“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在此举例清代词人蒋春霖一首《虞美人》:“夜静凉生树。病来身似瘦梧桐,觉道一枝一叶怕秋风。”我觉得“一枝一叶怕秋风”写出了无语凝噎。这就是诗词体性的第二个特征:“穷理析义,须资象喻。”

唐中宗李显在昆明池游玩作诗一首,一百多人和了这首诗,其中沈佺期和宋之问齐名,上官婉儿的评语是:“二诗功悉敌,沈诗落句词气已竭,宋犹健笔。”钱起参加天宝十载礼部试而写的诗的结尾两句:“曲中人不见,江上数峰青。”有余不尽的韵味,主试官认为结句“必有神助”。这便是诗词的第三个重要特征:“竟体空灵,余意不尽。”

以上三个特征是唐诗的特征,唐诗侧重表现,宋诗侧重达意。从唐诗入手学诗,对于把握古典诗词的韵致更加容易;如果不满足于表现自然,而要表达内心,那么宋诗是一个很好的选择。如入手即为宋诗,则很难上窥唐人高境。学诗必须有门径。

2018年12月8日于有荷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