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声留声

英声留声

昨天清晨,特意去拍了这张天桥的横幅:横渠英声。

今天写一篇日记,算是节日的慰藉。

节日就是享受妈妈在身边的日子。六点多就起床了,这对我来说是很少见的,以前总是睡到饭菜上桌。现在,不好意思起得那么晚了,就早起扫地、拖地,门口地里转转,村子的清晨宁静,有一点冷。半躺在摇篮里继续看李仲唐的口述。想到岁月中的传承都是随时代的潮流起起落落,像古琴的前世今生。因节假日回老家,琴也带回来了,三个凳子拼成一张简单琴桌,琴回到农村声音也变得纯净许多,就像人。

关于横渠先生,网上内容极尽详细。“关学”产生于那个久远的宋朝,其中一个流派和我家乡的“宏道书院”密不可分。讲宏道书院就像讲唐朝,重现是遥遥无期了,能考几名大学生就算是复兴了。宏道书院位于县城北边,是陕西省明清四大书院之一,它的建成是三原关学形成的标志。到了清朝,年羹尧任陕甘总督时,将陕西省最高教育机构——学台,从西安迁到了三原。自此,三原县就成为陕西省的教育中心。光绪时,书院造就了于右任、吴宓、张奚若、范紫东、张季鸾、李仪祉等一批民主革命的学者和先驱。陕西曾派遣的官费留日学生半数以上均出自宏道书院。历史,是沧桑的,也是浪漫的。就像横渠先生张载认为的:宇宙是一个无始无终的过程,其中充满了互相矛盾对立的运动。也像人的本性。此刻,阳光渐渐灿烂起来,妈妈种的老品种豌豆也煮好了,我吃着它写东西,感受到一种久违的惬意。大门口远去的叫卖声“豆腐、凉粉、芝麻酱”,反复吟唱的,是那永远的秦腔。

今日有闲情,读书、抚琴、吃豌豆,香菜花开默默,书堂历史绵绵,过往岁岁,来去年年,睁眼看时,却只是文字。

2020年5月1日于三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