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抗美的书法课

胡抗美的书法课

也许我是适合做评论的,那种批评人的,但,都是很善意的,也是很有趣的。整个讲座缺少新意,但内容有心意。我就用一个外行的眼睛看看。景行园艺术馆很安静,小广场上有几个穿长袍的人打着太极。为今天的活动,我也特意在大衣里穿了旗袍,参加一个关于书法的社会活动,也算是应景了吧。真的是地方小,只容纳了一点人,但小凳子挤得插不下针,外面的人群无法进入这个斗室。地市级的活动,内容只适合我这样的外行人听,大家来,估计都是为一睹芳容。也许胡老师心中觉得,给普罗大众讲深了,听者不懂。他看起来很和善、谦虚,典型的八字眉告诉你,世事都是云淡风轻的。往往这样的人,草书都很了得。今天是咸阳少有的晴朗的春日,1981年,中国书法家协会成立,渐渐地,书法的欣赏也越来越广泛,书法最高境界是“唯见神采,不见字形”。讲座主题是“如何认识和欣赏书法艺术”,主讲人胡抗美。讲座内容很长,没有课件,只是听,用笔记录。

今天的书法是一门独立的艺术,而在古代,它是与实用结合在一起的,所以,书法要回归传统,第一重要的是把门槛建起来,它是书法本质的界限,它告诉我们什么是书法。

蔡邕和李斯一样,都认为只有通过汉字造型才称其为书法,他最突出的贡献是“若愁若喜”,从他开始,才把情感纳入书法欣赏之中。王羲之说:“若平直相似,状如算子,上下方整,前后平齐,便不是书。”他从侧面说明了我们日常书写的字横平竖直,工整均衡“便不是书”。书法的形制是笔墨表现出来的,书写时心手两忘,笔情互通,最终表达的是笔墨,所以要全神贯注。孙过庭的《书谱》中说“达其情性,形其哀乐”,认为“形”是“哀乐”“情性”的外在形式。总之,日常写字是工整+准确+可识。功能是信息交流。书法创作是技法+临摹+训练+变形+墨色+空白+势+情感。功能是创造艺术。古人写字从点画开始,从技法开始;今人从识字开始,横平竖直,没有技法要求。古人的教材是甲骨文、石鼓文、《峄山碑》,是急就章,是千字文,是《九成宫醴泉铭》和《颜勤礼碑》等经典作品;今人的教材是印刷体。古人的老师是钟繇、卫夫人、王羲之等;今人的老师是语文老师。古代书法称小技,却有科举制度保证,古人以书写自己的诗文为主;今人以抄写古人的诗文为主。古人手上把玩,幅式以手札、尺牍为多;今人展厅展示,幅式小则四尺,大则丈二丈八。

书法造型首先明确点画的属性,艺术出现雷同符号时其作品就是失败的。点画问题解决了,古意就出来了,点画是作品的生命线,很伟大。西方美学家说螺旋形的线条最美,而世上最美的线条其实是中国书法的线条,它除了形的要求,还要有质感。入笔和行笔是不同的,毛笔重复的过程就同时形成了一种厚重,收笔时的提按顿挫,体现了层次、厚度和动感。点画是技法与情感的结合,它将情感渗透到起行收、轻重快慢、方圆藏露、粗细长短等形态中,将技法提到道的层面。点画是形与势的结合体,它不仅有形的要求,而且有势的要求,这些要求均体现在“永字八法”中,它是点画的美的表现过程。古人从点画结体入手到从章法入手,今人是从章法欣赏转换到点画结体。大幅作品的创作,注意章法的布局,细节方面,今天的细节是对比关系,小作品看入笔的劲道、传统性的表现,大作品首先看对比关系,矛盾的呈现及矛盾的解决,阴阳相生相克的过程,最终达到平衡。古人的败笔,有时是求一个变化。结体的“败笔”和章法的对比关系越多越和谐,书法作品就越丰富。其次,欣赏书法空白的转换。书法是有情有形有义的,空白如城市中的绿地。白,是音乐中的休止符;白,是佛家的空;白,是道家的无,而无是更高的有。毛笔的构造特点是对自然的尊重,取之于万物的形,却形而无定。书法创作是自我对情感的表达,毛笔的特点也决定了它的民族性。就如甲骨文,它,肯定有非常非常丰富的产生的那么一个过程。总之,百度胡抗美的“书为形学”,内容讲得更为精准。听课回来后阳光很灿烂,我的海棠花尚未开。关于他的另一种评论,我没有见解,倒是喜欢他的楷书。

2016年3月27日于咸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