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锤来了

铁锤来了

上篇说到法兰克国王越来越懒,主子懒了,管家就只好包办所有的事了,除了国王一家老小的吃喝拉撒,整个王国的吃喝拉撒都成为工作内容。

法兰克王国分为三部分,自然也就有配套的三个宫相。懒王时代,国王懒得干仗了,但是王国内部还是硝烟不散,因为这三个宫相不懒,他们要争个高低短长。

这三个王国中,以奥斯特拉西亚和纽斯特里亚为大,所以这两家的宫相打得也最激烈。最后,奥斯特拉西亚的宫相——赫斯塔尔·丕平获胜,能者多劳,他的胜利果实是包办三国的事务,成为总宫相。也就是说,虽然三国有各自的国王,但是大小事只有一个人说了算,那就是丕平宫相。

既然什么事都能说了算,那么总宫相这个职务自然也能在丕平家族内传继,715年,丕平的私生子查理接了他的班,成了法兰克王国的大当家。

查理宫相可以说将丕平家族的宫相事业带上了顶峰,几乎可以媲美咱们的曹孟德。查理在任时,法兰克的各国王都可以忽略不计。查理也不用挟天子以令诸侯,因为诸侯很多年前就知道听宫相的话比听国王的话更有效率。

其实查理刚上台时,没这么威风,日子并不好过。纽斯特里亚和勃艮第的贵族们刚开始根本不愿意被奥斯特亚西亚的宫相辖制,而在东部,有些外来部族的敌人对王国虎视眈眈,以前三国共治的阿基坦领地更是趁着这段时间闹独立了。但,最吓人的是,阿拉伯人来了!

大家回忆一下东罗马的历史,还记得7世纪中后期,阿拉伯人对拜占庭帝国的连续攻伐吗?后来因为东罗马使出了“希腊火”这种大杀器,加上君士坦丁堡神话般的固若金汤,终于将锐不可当的阿拉伯铁骑阻挡在欧洲之外。阿拉伯人不甘心啊,于是,他们换了个思路,东方不亮西方亮,他们决定绕道伊比利亚半岛,踏平那里的西哥特王国,然后翻越比利牛斯山,进军欧洲大陆。714年,阿拉伯人真的按计划吃掉了西哥特王国,兵锋直指大山另一面的法兰克王国。

上篇说到,墨洛温王朝的分封制让地主贵族势力日增,查理接班后,觉得这种草莽气颇重的分赃形式已经跟不上新的斗争形势,对查理来说,他需要的不是天天趾高气扬的地主贵族们,他需要的是一支强大而且听话的军队。于是,查理开始土改。

查理推行的土地改革制度叫做“采邑制”,也就是说,表现好的臣子们,还是有土地分,但前提是,拿了国家的地就要替国出征,服兵役,如果不愿意打仗,土地立即收回,而且这些土地是不许世袭的;主公保护这些封臣的利益,封臣当然要忠于主公,保护主公不受欺负。

采邑制实行后,地主们安顿好土地,就自备兵器盔甲带着自己的人马替主出征,这些人有钱啊,所以军备普遍比较高级,都有自己的战马和骑兵装备,于是,骑兵成为战场主力,也为后来西欧中世纪的骑士制度奠定了基础。

阿拉伯人翻越比利牛斯山,进入的第一块法兰克领土就是阿基坦地区。这个地区的公爵叫欧多,是个著名的刺头,查理刚接班,他就闹了独立。不过他有牛气的理由,因为阿拉伯人最早试探性的进军就是被阿基坦的当地武装打回去的。

731年,阿拉伯倭马亚王朝的西班牙总督阿布德率几万穆斯林精骑再次来袭,这次人家来真的,欧多就扛不住了。

阿基坦地区大家可能不熟,但是这里有个地方是天下闻名,也就是波尔多地区,最好的葡萄酒产地。穆斯林打进阿基坦的时候波尔多的这项特产还没有这么出名,况且穆斯林也不喝酒,波尔多的酒香对他们也没啥吸引力,只看着是个繁荣茂盛的港口城市,于是就先把这里占了。波尔多一失陷,欧多公爵就慌了,他也不闹独立了,赶紧收拾细软带着家丁向查理投诚。

查理运筹帷幄,高屋建瓴地提出了暂不抵抗,让穆斯林长驱直入的方针。为啥呢?因为查理了解阿拉伯军队。阿拉伯人满世界打仗,最高目标肯定是在欧洲推行伊斯兰教,但是这个目标实现起来比较困难。次级目标,比较容易实现的呢,一是抢土地,二是抢财产。扩张的土地充实了阿拉伯王国的版图,但是金银财产却是要全军分配的。这一路高歌猛进,很快,以腾挪灵动著称的阿拉伯轻骑兵就有点走不动了,因为行李辎重太多了。

不能闪电般地进退,阿拉伯的轻骑兵就失去了他们的优势。当查理的法兰克大军将他们堵在图尔地区对峙时,阿拉伯人怎么也不愿意放弃抢到手的财物,这些身外之物成为行军最大的负担。不能出其不意地进攻,轻骑兵就几乎没有防御能力,而他们面对的是法兰克王国新型的重甲骑兵,不论是进攻还是防御都排山倒海,地动山摇。打了几天,阿拉伯人不得不接受现实,丢下财物,逃之夭夭。查理也没有乘胜追击,因为阿拉伯人留下的财物让法兰克人有点走不动道了,而查理对欧多公爵也颇有猜忌,所以他愿意让阿拉伯军队留在山的那一边帮他牵制阿基坦地区。

这场普瓦蒂埃战役法兰克损失了大约1500人,而让阿拉伯人将万余尸首留在了欧洲大陆。战役的胜利不仅仅是战场上的,查理阻挡了阿拉伯人进入欧洲的脚步,保住了西欧的文化,特别是基督教在欧洲的统治地位。查理因为这一战被称为“铁锤”,在欧洲大地上,声誉一时无两。后来不久,他彻底平定了阿基坦地区,将一个整齐统一的欧洲大国交给了自己的儿子丕平。

铁锤查理一向被中国的历史学者拿来跟曹操相提并论,两人都算是“挟天子以令诸侯”,权势无匹,但是不管如何强大,即使顶着个奸雄的骂名也不篡位。曹操可能是有点儒家教育的根底,不太敢逾越最后一条红线,查理没这个讲究啊,他也不敢取君主而代之,这是个很奇怪的事。好在这两位的儿子都出息,而且都是“丕”字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