莱茵区的冒险

莱茵区的冒险

出去打架的渴望让希特勒热血激荡,他不断提醒自己不要莽撞,他要一小步一小步实现目标,而且要根据那些敌人仇家的反应随时调整自己的动作和计划。

回顾一下《凡尔赛和约》,最让希特勒郁闷的事,就是关于军队的限制。军备生产如火如荼,光有枪支弹药没有军队怎么玩啊?如何才能增加军队的数量呢?实际上,军队数量是希特勒解决得最快的问题。很多“地主”会问,为啥希特勒这样大张旗鼓地扩军备战,英法美等国不约束他呢?这要感谢苏联。

自从苏联这个国家冒出来,整个欧美世界就将他视为头号大敌,跟德国的那点小矛盾是属于资本主义国家内部矛盾,跟苏联的矛盾绝对是阶级矛盾。都知道希特勒是个疯狂的反共分子,而且他在扩军备战时,一直对英法保持笑容,毫无敌意。所以对英法来说,希特勒的壮大可以有效遏制苏联。

就是借着英法美这种友善的态度,希特勒把该做的事一步步都做了,到“二战”开打的时候,德国军队估计至少超过300万,《凡尔赛和约》要求的10万军队,显然是笑话了。国联禁止他家装备的潜艇、飞机之类的东西,那更是数不胜数。

《凡尔赛和约》还有一条让德国委屈,那就是莱茵河以东50公里的地区禁止德国军队进入。明明是德国的国土,德国军队不能去。后来为了保险,协约国又搞了个《洛伽诺公约》,说是如果德国军队敢于进入莱茵区,法国可以兴兵驱赶,而英国有义务帮忙,这里被叫做莱茵非军事区。

老希越想越憋屈,他决定,就选择这个所谓的非军事区开始他的第一步。1937年3月7日,德国军队3万人,提着鞋踮着脚小偷一样渡过了莱茵河。出发之前,希特勒对这3万小偷下令:“咱们是小偷,不是劫匪,只要看到法国军队,掉头就跑,千万别还手!”这个指令是聪明的,在莱茵河岸的法德边境上,为了防范德国人,法国布下了100个师。

“进入莱茵的48小时,是我一生中最紧张的时刻。”这是老希当时的心声。进占并驻下,剩下的事就是等邻居们的反应。没想到邻居们都很客气,法国人在家开了几天会,没商量出结果,于是大军按兵不动;而英国人更客气,他家要求法国人不要干涉人家自己院子里的行为;国际联盟觉得有必要做个反应,于是强烈谴责了一下,对于这种谴责,我们都熟悉,犹如在老希脸上掐了一把,叫他一声“死鬼”。

邻居们很有爱,老希很欣慰,元首跟国会宣布了这个好消息时,德国上下都惊呆了,这么大的事,这么容易就搞定了?!元首真是神仙!随后,全德为元首欢呼。

德军进占莱茵区,是一场心理战,犹如赌狠,希特勒举了一把菜刀亮相,协约国诸位老大都拿着枪,可谁也不敢指着老希的头,让他把刀收回去。

地主们会问,就算坐视老希壮大是为了抑制苏联,如今德军进驻了法德边境,英法怎么能继续坐视呢?

“一战”后英法对德国的态度,除了苏联方面的考虑,还有他们自己家的原因。这两个国家经过“一战”和经济危机,恢复得特别慢,尤其是法国,大家还记得,他家是“一战”的主要战场,损伤最大。法国恢复不过来,英美也不希望法国恢复得太快,德国不仅可以制衡苏联,还可以防止法国恢复后成为西欧之霸。况且法国战后政局一直不稳,家里都不安生,哪里敢跟邻居动武。

“一战”带给整个欧洲的创伤是很深重的,除了德意志的老百姓被纳粹的复仇计划点燃了,其他的欧洲百姓是非常害怕战争、厌倦战争的,他们对政府的基本要求是:安分守己,不要打架。这些国家的政府都是民选的,不敢藐视民意,关乎自己的政治前途和政治地位呢,所以都非常配合地摆出一份和平安宁的表情。这,就是此时英法等国绥靖政策的来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