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5年

1915年

这一年,德意志继续两头不到岸,独立战役似乎都打得不错,可是战略意图总不能实现。

西线,德意志气急败坏,不注意吃相,开始动用毒气。

1918年,“一战”结束那一年的诺贝尔化学奖被颁发给了德国的化学家弗里茨·哈伯,以表彰他发明了工业合成氨,此后人类种地就不用单纯依赖天然氮肥了,极大提高了种粮食的效率和产量,应该说对人类吃饱肚子居功至伟。哈伯一获奖,英法等国就表示了强烈抗议,都质疑瑞典皇家科学院脑子坏了。这帮人脑子没坏,他们又没有呼吸过氯气,脑子怎么会坏掉呢?

哈伯是个激进的爱国者,战争一开打,他就全心全意地投入其中了。他最早提出对敌军使用氯气进攻,即使是好战的德国人,大多数也不同意这种玩法,认为太不人道了。最后哈伯还是找到了知音,1915年4月,在比利时西南部的伊普雷小镇,某个德意志公爵大胆启用了这种武器,黄绿色云团飘向英法联军的阵地,带着刺鼻的气味。英法联军很多人口腔、鼻腔、咽喉都被灼伤,随后窒息,然后死去。这一轮氯气进攻,举手之间就让英法联军5000多人没了性命,就算活着的,也颇感不适,不能再战。

使用毒气,德国人占了些小便宜,对战争的胜负影响不大,不过,这些氯气一用上,德意志军人的形象就彻底完犊子了。日耳曼千百年来一手打造的铁血勇士形象长出了角和獠牙,变成魔鬼了。

哈伯的妻子曾力劝他放弃这种阴损的杀人办法,无效,后来用哈伯的手枪自尽了。然而这也没有停止哈伯的工作热情,他继续研究快速杀人的办法。不管哈伯出手多么阴损,他的爱国心是不假的,战后,他顶着战犯的帽子,怀着随时被审判的忐忑心情,还致力于研究如何从海水中分离出黄金,用于帮助他的祖国偿还战争赔款。

东线的战斗貌似顺利得多,可是,不管将俄国人打得多么鬼哭神嚎,既然不敢开进莫斯科,逼老毛子投降,终结东线的战斗,再多的胜仗,意义也不是很大。

这一年还有一件大事,那就是意大利终于买定离手了,之前他家握着一把小钱,在协约国和同盟国之间徘徊,不知道如何下注。意大利投向了协约国,对奥地利宣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