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大炮不要黄油
这句口号应该来自戈培尔,戈培尔号召帝国人民,勒紧裤腰带,少生产生活用品,多生产军需用品,扩充军备,预备找仇家报仇。
希特勒不是个头脑简单的战争狂人,作为元首,也绝对不能算是昏君,虽然他的出发点是预备打仗,可他的备战经济计划的确是帮助了帝国在世界经济危机后的复苏。
全民备战,所有的企业要为军备服务,大量的工厂转型为兵工厂,开足马力生产。这个热火朝天的势头,最有利的就是解决了就业问题,“熟练的工人进兵工厂,不熟练的去修路”,大家都有工作了,有工作就有工资,有工资就形成购买,连带着,其他生活用品的需要也被刺激起来。
已经说了要大炮不要黄油,工厂都造枪炮去了,生活用品奇缺,价格又高,怎么办?不是有戈培尔吗,他不是会鼓动吗,他告诉大家,国仇家恨啊,日耳曼人要团结一致,拿回失去的一切,这个时候还想到要吃饱喝足,是非常堕落而且不爱国的。
1936年,希特勒制订了“四年计划”,这个计划就有点冲刺的意思了,也就是说,在这4年里,做好所有的准备。
希特勒如果要启动战争,各种能源消耗是巨大的。德意志除了煤炭,其他东西都不算富裕,如果一开战就被人制裁或者禁运,则死得更快,所以在希特勒的计划里,解决能源问题是重中之重。解决办法有两个,第一是交换,德国精良的工业品是不能抗拒的,尤其是对东欧、苏联、中国这些地区和国家,他们生产不出来,也不愿意学,宁可用自家的资源去换;第二个是开发替代品,神奇的德国人创造性地发明了许多资源代用品,人造黄油、合称石油、人工橡胶等。
战前的帝国经济应该说是神速的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却毫无进步,还要感谢纳粹的宣传机器,老百姓再苦也不怨政府,再累也不骂社会。元首说了,我们现在发展军备是为了拓展生存空间,争取了更多的空间我们就有更多的资源,德国人的日子会越来越好,所以大家要同心协力配合帝国完成一场伟大的征伐。
4年计划对战争的重要作用是不可估计的,不仅在战争的前半段让帝国的战争打得风生水起,在“二战”之前,这种快速发展的军事经济也让周围不少人感到了压力和害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