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职业不自由
开篇已经写了一众音乐家,写德意志的音乐家,特别容易骗稿费,随便可以写一本书。可是,如果不写写莫扎特,是不是这段历史感觉像缺了一块呢?
1756年,莫扎特生于奥地利的萨尔斯堡,父亲是当时萨尔斯堡的宫廷作曲家。莫扎特本来应该有姊妹7个,他是最小的,其中5个都死了,只留下莫扎特和姐姐娜奈尔。这两个孩子能存活证明了优胜劣汰的理论,姐弟俩都是不世出的天才。
最开始,老莫是把女儿娜奈尔当做重点培养对象的,5岁的娜奈尔就开始玩键盘了。莫扎特3岁的时候,听姐姐弹琴,随后自己就能完整地把刚听到的乐曲弹奏下来。老莫发现儿子更加天才,欣喜万分,于是马上着手培养。
4岁那年,莫扎特就写出了一首可以拿上台演奏的协奏曲!每次说到莫扎特的故事,老杨都深深怀疑这个孩子上辈子死后过奈何桥时没有喝孟婆汤,还带着前世的记忆,而且他前世就是音乐天才,因为莫扎特的才华,怎么看都不像一辈子能修炼出来的。
老莫发现自己中了大奖,赶紧安排对儿女的炒作。莫扎特6岁开始,就跟着11岁的姐姐组成一个童星组合,跑场走穴,一直走进了特蕾莎女王的宫廷。
经过特蕾莎女王夫妇的赞赏,姐弟俩名动欧洲,老莫带着这两个明星演员,进行了欧洲巡回演出,每到一地都大获成功,英国女王、俄国沙皇,所有的达官贵人、皇亲国戚都对这个小男孩恩宠有加,巴黎甚至为7岁的莫扎特出版了创作专辑。这一次巡游中,莫扎特接触到了对他一生启发最大的作品,来自巴赫。
13岁时,莫扎特去了意大利,罗马教皇授予他金马刺骑士勋章,他轻松考入了当时最富盛名的波隆纳爱乐学院,这个学院的入学年龄被要求为不得低于21岁。
到莫扎特16岁时,这个神童一直是蒙天地眷顾,一帆风顺的,不过,这一年发生的一件事,改变了这个天才的后半生。
游历10年的莫扎特回到了故乡萨尔斯堡,那个时代,文化产业没有形成气候,莫扎特再红,没有经纪公司可以签约,也没有电影电视广告可以接拍,开演奏会也没有温州炒票团炒门票。音乐家要想吃饱肚子,总是要挂靠一个单位,以奴仆的身份为王室或者贵族服务。所以,天才如莫扎特,他到时也必须回到萨尔斯堡,在大主教的宫廷乐队成为首席乐师。
这一年一直很照顾喜爱莫扎特的萨尔斯堡的大主教死了,接任他的是跋扈专横的柯罗雷多亲王。新主教对音乐没有什么特别情结,即使是莫扎特,不过也就是个打工仔而已,莫扎特感觉他根本得不到最起码的重视甚至是尊重。
莫扎特从懂事起就知道自己是个天才、神童,因为前半生鲜有挫折,这样的小孩大都傲慢冲动,而且头脑简单,尤其是人际关系方面,不懂通融。
既然是给人打工,就别指望张扬个性了,柯罗雷多要求莫扎特按自己的要求作曲,想象中,主教肯定是要求莫扎特写一些像《两只蝴蝶》或者是《老鼠爱大米》这种歌,这对莫扎特来说,绝对是一种凌辱,加上主教说话也比较难听,经常当面叫他“废物、白痴”之类的。熬了8年,莫扎特实在忍不下去了,他竟然辞职不干了!大家感觉,不就是炒老板鱿鱼吗,什么大不了的。在当时那个时代可不是小事,要知道,在那个时代,放弃公职做自由音乐人,是个石破天惊、不知死活的事。整个欧洲这么多同行,莫扎特是第一个摆脱了宫廷和教会,成为个体户的音乐家!
事实证明,还真有点不知死活。自由音乐人的生涯一直让莫扎特陷入贫困,从小吃惯用惯,不知道节省,也没有理财的概念,虽然收入一直是不错的,可总是不够花,稍微一受挫就负债累累,尤其是,后来又娶了老婆生了孩子,需要养活一家老小。
好在生活上的困难并不影响创作,这段时间莫扎特进入了真正的成熟期。1786年,莫扎特最最出名的歌剧《费加罗的婚礼》上演,引起了轰动。有趣的是,这部名作最先感动的不是维也纳,而是波希米亚的布拉格。莫扎特在波希米亚受到了铺天盖地的掌声和欢迎,带着这种被认可的喜悦,莫扎特完成了《唐·璜》。这部作品刚问世的时候,维也纳有诸多批评和诋毁,莫扎特很淡定地说,给他们时间,他们会懂的。后来维也纳人终于懂了,到现在为止,《唐·璜》被认为是世界上最完美的一部歌剧,长盛不衰,几乎是全世界所有歌剧院的保留曲目。
没有固定单位、固定收益,以莫扎特毫无计划的生活方式,依然没有改善自己的贫穷状况。莫扎特临终前几年一直健康不佳,延医用药也是很沉重的开支。
1791年,世界艺术史上最天才的音乐家在他35岁的盛年溘然辞世,就在临终病入膏肓的那段时间,他完成了歌剧《魔笛》。《费加罗的婚礼》、《唐·璜》、《魔笛》成为莫扎特最著名的三部歌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