猝不及防的皇冠
查理是丕平的长子,作为未来的男主角,他在丕平时期,出镜得比较早,而且戏分很重要。上面说到教皇老爷子翻山越岭顶风冒雪到法兰克王国访问,上赶着要现场给丕平涂油加冕。老爷子不远千里而来,行程艰苦,丕平秘书出身,深谙迎来送往之道,所以他命令自己的长子查理出迎教皇。这时查理刚12岁,这个年龄的孩子就算懂礼貌有家教,最多就是在城门口恭迎贵客,可查理却是策马赶了100英里的路,在勃艮第见到了教皇。教皇看这孩子风尘仆仆,非常感动。老爷子远来,也没预备给孩子的见面礼,只好顺手涂了查理一脑袋油膏。大家千万别说教皇小气,教皇就是送给查理一座金山,也没有这一脑袋油膏值钱;因为这个动作代表着,教皇宣布,这孩子是未来的法兰克王!看到没有,最先受教皇加冕的法兰克人不是丕平而是查理!
768年,阿基坦地区又叛乱了,丕平在征讨的过程中病逝。已经改朝换代了,继承的思路就是不肯改。丕平让长子查理和次子卡洛曼平分了法兰克王国。
这种分家方式在墨洛温家族就危机四伏,到了加洛琳时代一点没改善。年轻时的查理为人还比较大气,上班之初想的就是要继续安定阿基坦的局势,所以他邀上弟弟,预备两家联手镇压阿基坦的叛乱。
本来根据分家的地图,阿基坦地区是属于卡洛曼的领地,纵然有人造反,也应该是卡洛曼着急,谁知他不着急,因为查理大哥替他急了。查理一边发兵阿基坦,一边叫弟弟快过来帮忙。卡洛曼直接关闭手机,不接电话,搞了个自我屏蔽。查理没办法,大军已发,不打不行了,好在查理十来岁就随父亲征战沙场,公认是个天生的统帅,虽然没有支援,没人帮忙,他还是最终收拾了叛军,让阿基坦地区暂时顺服了法兰克,不,应该是卡洛曼的统治。
经过这个事,兄弟俩的芥蒂就算正式产生了,整个西欧都等待着法兰克王国内部的又一场兄弟内战。卡洛曼这娃命好,没机会跟查理大哥正面交战,因为接班4年不到,他就病死了。这样,查理不用背负欺负弟弟的骂名,直接接手了整个法兰克王国。
丕平一上班就觉得自己帽子太小,查理一上班就觉得自己地盘太少,即使现在法兰克的国土上已经没人跟他分割版图了。
把邻居杀死或者赶走应该是扩张地盘的唯一办法。正好,罗马教皇又求救了。这不是丕平抢了伦巴底国的土地送给教皇了吗?伦巴底人心不甘情不愿,肯定是天天上门索要呗。
其实,就算是罗马教皇不找查理帮忙,查理也预备收拾伦巴底王国了。他在卡洛曼死后占领了弟弟的土地,而卡洛曼有老婆有儿子啊,卡洛曼的老婆来自伦巴底王国,受了欺负,自然回娘家求救。当时的伦巴底国王已经张罗着要立卡洛曼的儿子为法兰克国王。
公私兼顾,773~774年,查理远征伦巴底,经过5次大战,彻底平灭了这个意大利北部的国家,他派自己的儿子做总督驻守这里,而查理此时就成为了“法兰克人和伦巴底人的国王”。至于查理的弟妹和侄子,其下落恐怕只有查理自己才知道了。
刚把意大利的事情平定,查理感觉比利牛斯山对面的穆斯林总有些隐患,于是他又发兵西班牙,将现在的巴塞罗那一带收入囊中,称为法兰克王国的西班牙边区,梅西也跟着加入了法国国家队(嘻嘻,世界杯期间,容易让人联想)。
查理一辈子都用来干仗了,他的生涯中有历史记录的大战超过50多次,前面说的阿基坦平乱,伦巴底征服和西班牙边区的成立,加在一起大约是20多次,剩下那些数字大部分奉献给萨克森人了。对萨克森人的战斗,是查理戎马生涯最辛苦也最惨烈的篇章。
萨克森人也是日耳曼种族的,当时在莱茵河下游及易北河之间的地区存身,从《老大的英帝国》我们知道,萨克森(在《老大的英帝国》里叫撒克逊)人有一部分跟来自日德兰半岛的盎格鲁人联手,以海盗起家,最后入主了英伦三岛。而在欧洲中部地区剩下的萨克森人就落后多了,一直维持着原始社会刚解体时的蛮夷生活,继续信仰着多神教。
从墨洛温王朝开始,法兰克王国和东北邻居的萨克森人互相不服,经常发生边境冲突,法兰克看着这个桀骜不驯的同宗邻居也非常头痛,跟萨克森人干仗几乎是每个法兰克当家的都要重视的工作。
丕平晚期,法兰克王国和萨克森人难得地和平共处了一阵子,到查理这辈,邻里关系又恶化了。西欧大部分地区都信基督了,萨克森人坚决不从,对于到他们的地盘上去传教布道,他们也是极为排斥,经常有些大不敬的动作,比如焚烧教堂。
查理除了是个善战的统帅,最大的特点就是信仰虔诚,所有的异教徒都是他的敌人。有人在他家门口焚烧教堂,这绝对比烧了查理的眉毛还严重,他肯定是以最快的速度发兵征讨这帮不信上帝的蛮夷。其实不管萨克森人烧不烧教堂,查理要对他们动武是早晚的事,如今师出有名,法兰克军队更加士气高昂。
查理自己也没想到,这一仗会打得如此辛苦,他在位46年,其中的32年都在跟萨克森拼命,期间大型的征讨行动就有18次。
战争刚开始阶段,法兰克的军队一如往常般的顺利,萨克森的首领战败逃走,当地的贵族地主愿意向查理宣誓效忠。查理于是很放心地跑到西班牙跟穆斯林打仗,正打得热闹,萨克森人又反了,查理只好北上镇压。可这一次,查理没有好运气,他不断地失利,而他驻扎在萨克森的某个营地某天突然被萨克森人偷袭,大批法兰克的优秀将领、贵族等被杀,而这些人,都是查理的亲信、朋友。这一次遇袭改变了查理对萨克森的征伐初衷,现在对他来说,这片土地一定要被彻底清洗,而且一定要让基督的荣光普照这些蛮夷的灵魂。
查理从此对萨克森变得残酷而暴躁,为了找到此次突袭事件的元凶,他将所有之前宣誓效忠于他的当地贵族叫到跟前,让他们如实交代反动游击武装的人员名单。萨克森人还是比较执拗的,虽然是投降了,但是出卖同胞的事不干,终于将国王惹火了,一天之内,他下令屠杀了4500名萨克森人!随后,他一边不断地剿灭当地人的反抗之火,一边强行在该地区推行基督教,杀戒一开,很多事就容易多了,毕竟将宗教信仰凌驾于自己生命之上的人还是比较少。当该地区终于满腹委屈地臣服后,至少有四分之一的人口已经被杀无赦了。
整个王国东部的征服,除了北部萨克森,还有中部的巴伐利亚,最后是多瑙河流域的阿瓦尔人。查理刚接下王位时,法兰克的领土不过是现在的法国、比利时、瑞士和德国荷兰的部分地区,几十年打下来,法兰克王国的版图东起易北河多瑙河一线,西至大西洋,南起比利牛斯山,北至北海。而在这个地区,这样的疆域历史上只有一个国家可与之抗衡,那就是当年的罗马帝国!
既然已经拥有了一个罗马帝国,再叫他法兰克国王是不是有点委屈人家呢?查理自己难道没有啥进一步的要求吗?查理淡淡地一笑,告诉我们:“有福之人不用愁,我一犯困就有人送枕头!”
查理跟罗马教廷的关系好,大家都知道的,所以他也能左右一些教皇的选任之类的事务。比如当时的教皇利奥托三世世,就是在查理的支持下顺利当选的。他上任后自然是百般地说查理好。教皇自从有了自己的土地,罗马那些贵族都有点眼红,所以隔三岔五地找教皇发难,估计利奥托三世世自己的行为也不是特别谨慎,上任不久的某天,在大街上晃悠的教皇就被一群贵族围攻,随后被关了禁闭。主事的罗马贵族声称利奥托三世世犯有道德败坏、生活放荡、品行不端等长篇罪行,还说他们预备挖掉教皇的眼珠子并切掉他的舌头以净化教廷的风气。根据《罗马帝国睡着了》我们知道,罗马人说是要切下部分器官,那一般还是下得了手的。不过罗马贵族出名的办事不靠谱,抓了教皇这么大的事也不认真对待,还没来得及挖眼睛割舌头,利奥托三世世居然全须全尾地跑掉了。
教皇踉踉跄跄、狼狈不堪地跑到了萨克森地区,找到了正在种族清洗的查理,哭诉了自己的遭遇。查理马上放下前线的工作,率领大军亲自护送利奥托三世世回到罗马,并召开了宗教大会。查理以法官的身份,宣判了整个事件,迫使闹事的贵族收回对教皇所有的指控,并发誓以后不敢了。教皇归位,重掌教廷,基督教世界的一场风波在查理的兵威下消弭。大恩不言谢,利奥托三世世知道,他需要找个合适的机会彻底报答查理。
当年,也就是公元800年的圣诞节,作为一个虔诚的教徒,查理盛装出现在罗马的圣彼得大教堂,利奥托三世世主持宏大庄严的弥撒,而查理面容祥和地跪在圣坛前祈祷。突然,利奥托三世世做了一件出乎所有人意料的事,他拿出一顶金色皇冠,戴在查理头上,然后大声宣布:“上帝为查理皇帝加冕,这位伟大的带来和平的罗马人皇帝,万寿无疆,永远胜利!”世界历史上王冠加顶的故事很多,大家还记得,恺撒当年也有这样一天,不过他戴上花冠时,现场比遭遇寒流还冷。查理不一样,虽然他几乎是被皇冠加顶时表情最迷茫的一位,可是他周围的欢呼声却是清晰如雷的。看样子,几乎所有人都等待这一天了,只有查理自己还颇为懵懂。
既然支持声山呼海啸的,再拿下来就让现场观众失望,让教皇利奥托三世世没有面子了,先戴着吧,现在,查理不是国王了,他是神圣罗马帝国的皇帝!
查理变成皇帝这个过程,到底是在查理并不知情的情况下由利奥托三世世一手导演,还是查理私下和利奥托三世世通了气的阴谋,不得而知,也是历史之谜。根据史料,大部分人倾向于查理之前并没有称帝的意图,原因是他忌惮东罗马,毕竟东罗马才是罗马正统,他怕自己称帝得不到认可,徒惹嘲笑。
请大家复习《罗马帝国睡着了》,在东罗马帝国的第十三篇里,老杨说到,此时的东罗马是艾琳女王当政,罗马教廷不承认艾琳是罗马皇帝,当然东罗马也拒不承认查理这个西罗马皇帝,但是罗马帝国有个传统啊,西罗马皇帝要得到东罗马皇帝的承认才合法,眼下查理皇冠已经戴上了,东罗马又没有一个可以被所有人接受认可的皇帝,这个局面怎么解呢?只好先僵持着吧。
虽然东罗马不承认,西欧大部分地区可都认可了查理,即使是刚刚建立的阿拉伯帝国的阿巴斯王朝,还专门派人送了一头大象作为祝贺罗马帝国皇帝登基的礼物。后来拜占庭艾琳女王甚至愿意跟查理结婚,来解决这个僵局。遗憾的是,这一场东西合并,罗马再现的盛况因为艾琳女王被人推翻而没有实现。12年以后,拜占庭的皇帝才万般无奈地承认了查理的职称。
能征善战、信仰虔诚都是查理的主要优点,而最难得的是,作为一个蛮族、军人出身的皇帝,他对文化的重视是超乎寻常的。当时法兰克王国虽然国势强盛、疆域辽阔,可几乎是个文化沙漠,查理的臣民们大部分是文盲。查理专门在亚琛一带开设了学校,教这些一直以文盲当有型的日耳曼人看书识字,对于一些勤奋好学的贫家子弟重点提拔,还下令教会抄录和保留希腊和罗马的文稿经典,推广传播。查理皇帝的这一轮文化建设,甚至被有些人称为“加洛琳王朝的文艺复兴”。
文治武功,查理都算是千古一帝了,他被后人尊为查理大帝,而他治下的庞大疆域,经常被称为查理曼帝国。现在的德国、法国、意大利、荷兰、西班牙等国,甚至包括英格兰,往自己脸上贴金的时候,都说查理大帝是自己国家的英雄祖先,所以他又被称为“欧洲之父”。
查理大帝一生正式结婚有5次,品种流杂。法兰克人、伦巴底人、土瓦本人啥种族都有,大都出于点政治需要,其间最大的收获是,他熟悉好几门外语。除了有名有分的,露水情缘混过的女人还有不少,私生子就更加不计其数了。但因为他宠爱第三个妻子,所以这一支生的儿子才被认为是嫡出,有继承权。这个土瓦本女人也生了不少儿子,不过活到最后能继承大统的只有羸弱的小儿子路易。这真是个讽刺,法兰克只有巴掌大的时候,等着分家产的兄弟们还要排队,如今这么大一片领地,却没有人来分了。
查理大帝也是个劳碌命,闲不住,不打仗他也喜欢巡视边疆。要巡视查理曼帝国的边境可不是个轻松的活,想象一下骑着马绕现在的欧洲西部一整圈是什么工作量!历史上,不少英雄人物战场上的危险都逃过了,却平白无故会从马上掉下来没了性命,所以说疲劳驾驶是有严重安全隐患的(根据历史记录,欧洲的马匹显然没有欧洲产的汽车安全系数高,但老杨估计比刹车失灵的丰田车能多少好点)。查理大帝也在一次巡访中,御马受惊,被掀落在地。这一跤跌得不轻,皇上一直没恢复过来,814年,伟大的查理大帝驾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