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特勒的成长
扯了这么久,终于要进入正题了。开始说希特勒吧。
如果整个地球的历史算一场大戏,希特勒肯定是可以排进前五名的男主角,戏分难免要多一些。希特勒的故事和传言很多,根据老杨一贯的不着调的风格,正史野史绯闻传说放在一起写。假做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
说到希特勒的家世,那真是一本乱账。先说希特勒的爷爷啊,希特勒的爷爷叫做约翰·希特勒,是个磨坊短工,家住在奥地利的小山村。老约翰先娶了个村姑,生了个儿子,没几年,儿子老婆相继死了,那时候,日子不易啊。后来老约翰又娶了个农妇,47岁了,还带了一个5岁的儿子。这个儿子名叫阿洛伊斯,也就是希特勒的亲爹。
老约翰续弦,按道理应该把对方的儿子也过继了,可他当时没说,所以阿洛伊斯一直都不姓希特勒。二老婆没几年也死了,老约翰就跑了,消失了。直到阿洛伊斯30多岁,老约翰又冒出来,跟所有人说,阿洛伊斯是他亲生儿子,阿洛伊斯这才认祖归宗。但到底这两人是不是真有血缘关系,也是查不明白的历史谜题了。
老妈早死,老爸跑了,阿洛伊斯一直跟着叔叔长大,学了一门皮匠的手艺,也喜欢到处乱跑。18岁的时候,进城打工,成了德奥边境上的一个海关警察,后来升为海关职员。
阿洛伊斯有一点很像老约翰,那就是克妻。他先是娶了一个比自己大14岁的海关官员的女儿为妻,大概是图谋别人的嫁妆。这第一任希特勒太太没有生育,没几年死了。第二任太太是个旅馆的厨娘,据说厨娘原来是阿洛伊斯包养的“小三”,成功上位成为正房,还给阿洛伊斯生了一男一女两个娃,也就是希特勒的大哥大姐。
厨娘嫁过来一年不到,肺痨死了。阿洛伊斯有点高兴,因为他可以娶第三房了,这第三任太太,他惦记很多年了。第三任太太芳名克拉拉·波尔兹尔。阿洛伊斯怎么惦记她的呢?这个克拉拉啊,是一手将阿洛伊斯养大的叔叔的外孙女!“地主”们算明白啊,也就是说,阿洛伊斯是克拉拉母亲的堂兄,克拉拉要叫阿洛伊斯舅舅!
据说是第一任希特勒太太死掉时,阿洛伊斯就想娶外甥女,不过她当时没成年,又加上跟厨娘鬼混,人家怀孕了,所以等到又混死一任老婆,克拉拉这才进门了。
晚了也不耽误事,一嫁进来就使劲生孩子,先后生了6个,最后活下来的,只有老三阿道夫和妹妹宝拉。显然这些孩子中最优秀的阿道夫还不算是特别正常,说明近亲结婚真是害人啊。
1889年,阿道夫出生在德奥边境上的布劳瑙镇的一个小旅馆里,跟德意志巴伐利亚邦隔着莱茵河相望。希特勒出生的小旅馆现在是布劳瑙镇一个残疾人的工厂。
阿道夫共有一个哥哥、一个姐姐和一个妹妹。根据历史记录,他跟姐姐安吉拉关系最好。而他跟安吉拉关系好的原因是,安吉拉有个漂亮的女儿。阿道夫遗传他爸最明显的基因就是:迷恋外甥女!
阿洛伊斯对儿子的期望是,好好读书,成为一个公务员。显然这个理想对阿道夫来说太无聊了。他小学时成绩还不错,进入林茨中学后,个性觉醒了,叛逆的表现就是,抵制读书,乐于当差等生。
学习成绩不好,阿道夫也不是什么爱好都没有,他的理想是当画家。13岁那年,父亲去世了,克拉拉带着阿道夫和妹妹靠微薄的养老金和储蓄生活。
克拉拉重男轻女,她对阿道夫这个儿子是非常溺爱的。阿道夫的童年经历着暴躁的爸爸和慈爱的妈妈冰火两重天。溺爱出来的孩子都不上路。按说父亲死后,阿道夫应该帮助妈妈担起养家糊口的任务,结果他趁着父亲死了,没人管他这些日子,到处游荡,无所事事。
混了几年后,阿道夫起了个新念头,他要到维也纳去学画画。连续两次参加艺术学院的考试,人家都将他拒之门外了。最近有一批希特勒当年报考维也纳艺术学院的画作在英国被拍卖。要说阿道夫同学的绘画水平啊,看着还真挺不错的,老杨经常想啊,如果维亚纳艺术学院的教授们能预知未来,看到这个小个子会造成天下大乱,他们会不会降低标准,收下希特勒,将他培养成一个有点疯癫的艺术家呢?据权威人士评价,希特勒同学画的那些东西,就是一个中学美术爱好者的水准,也有人说,画画勉强过关了,考不上的原因是文化课太差。江湖传闻,后来希特勒痛恨犹太人,跟当年拒绝他的艺术学院教授是个犹太人很有关系。
在维也纳用母亲和妹妹节衣缩食的钱蹉跎岁月,阿道夫也没觉得有什么不对。好日子在他19岁那年结束了,因为他母亲患乳腺癌去世了。
阿道夫不能当啃老族了,他跟亲戚朋友告别,说是要出去闯一片新天地。以阿道夫之前混混的名声,他义无反顾地离开,可能亲戚们都还挺高兴的。
再次回到维也纳的阿道夫带着父亲的一小笔遗产,还有一笔孤儿津贴。有传说他把他妹妹该得的那份孤儿津贴也中饱私囊了。像阿道夫这么敏感的人,被艺术学院拒绝了两次,他恐怕不会第三次再去尝试了,所以这次回到维也纳,他靠打零工为生,后来遗产用完,他搬进小廉租房,以给人画明信片之类糊口。
除了喜欢画画,希特勒其实一直很热衷于政治。他从小生长在德、奥、捷克三个地区的交界处,品种流杂,以前我们说过,欧洲一直有很严重的排犹情绪。
欧洲人的排犹情绪是很重的,从表面看,似乎是因为犹太人害死了耶稣。其实深层一点的原因是,犹太人特立独行,不管到哪里都组建自己的圈子,排斥其他人,尤其不接受基督教,让以基督教当家的欧洲社会非常痛恨;还有更深层的原因则是:犹太人遭欧洲主流排斥,没有自己的土地实体,他们只能靠做生意维持生计。多年的磨炼,让犹太人成为天才的商人,迅速致富。他们有钱后,又喜欢放高利贷,这样一来,又给了欧洲人一个为富不仁的印象。一群异教徒,赚了大把银子,比原住民的基督徒生活得都安逸,他们能不招人恨吗(犹太人的历史到中东再说)?
19~20世纪这个过程中,随着德意志统一称霸,极端的国家主义、民族主义甚至是沙文主义是很流行的。那时的维也纳,有大量的犹太人。而整个日耳曼人的世界里,总是弥漫着对这些犹太人的厌恶和憎恨。在希特勒意识成型的那段日子,他经常参加激进分子的政治集会和政治讨论,他所接触的教育和思想,都是告诉他,日耳曼人本来应该是最神气最纯粹的种族,被犹太人坏了风水了。后来的希特勒,一恨犹太人,二恨共产主义,而共产主义也是犹太人发明的,所以还是犹太人的错。
1913年,据说是为了逃避奥地利的义务兵役,阿道夫被林茨警方追捕,跑到了慕尼黑,依然卖画为生,在慕尼黑的日子里,阿道夫开始直接参与政治活动,搞些政治宣传之类的。后来他非凡的演讲才能,可能是这阵子在街头培养出来的。既然这伙计有空还能掺和政治,说明他卖画是可以衣食无忧的。
“一战”爆发,阿道夫知道这是一个脱离画画生涯的机会,于是主动请缨,以一个志愿兵的身份加入了德意志巴伐利亚的军团,成为一个通讯兵。这是一个很诡异的事件,阿道夫是奥地利警方追捕的在逃犯,巴伐利亚本应该是将他驱逐出境,而不是让他以一个外国人身份加入德意志的军队参战。
阿道夫在“一战”战场的表现是非常优异的,他获得过两次铁十字勋章。铁十字勋章起源于普鲁士军队抵抗拿破仑的时代,用来奖励最生猛的德意志战士。一个普通的通讯兵能两次获得这枚勋章,应该说是很了不起的。这两枚勋章源于他两次受伤,一次伤在大腿,一次是战争快结束时,被毒气熏坏了眼睛。
据说阿道夫在战场上像个歇斯底里的疯子,义无反顾地向前冲。他经常给战友们鼓劲,号召大家跟他一起疯。即使是当所有人都感觉德国即将战败而厌战倦战,阿道夫也一直保持着异常亢奋的战场状态,绝不懈怠。他在病床上听说德意志战败投降,号啕大哭,悲愤难抑,而且他认定,德意志是不会战败的,是被犹太人和马克思主义祸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