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法同盟
不等弗兰茨二世拉同伙了,法国人一听说奥地利想行动,先对普鲁士和奥地利发动攻击。1792年,法国军队占领了奥属尼德兰(现比利时)和莱茵河东岸。看到法国革命党这么骁悍,弗兰茨二世赶紧到处结盟,荷兰、英国、西班牙、意大利西北的撒丁王国因为自己的考虑都加入这个同盟,而俄国普鲁士不是太热心,因为这两家正忙着第二次瓜分波兰呢,这次分“西瓜”奥地利为啥没参加?正被法国的事整得焦头烂额呢,而且他家觉得当务之急是对付法国,而不是“吃西瓜”。
1793年,第一次反法同盟成立,英国、荷兰、撒丁王国、西班牙,还加上一个不算太配合的普鲁士。
大家都知道,反法同盟是世界历史上著名的乌合之众,盟友都是离心离德,普鲁士刚吃了波兰,忙着消化,不愿意动,看着法国人挺凶的,竟然背着盟友跟法国签订了和约,普鲁士答应,退出反法同盟,保持中立,同意法国占领莱茵河东岸地区,但要求法国在莱茵河西岸给普鲁士一点好处或者说是回扣。
1796年,正在法国政界冉冉升起的拿破仑荣任法兰西共和国意大利方面军总司令,就是在意大利,拿破仑多次打败奥地利军队,最后迫使皇帝答应签订屈辱的割地条款,将奥属尼德兰地区(比利时)和意大利北部的伦巴底割让给法国,这是公开的割地条款,私下里,皇帝连莱茵河东岸一起割给法国了!第一次反法同盟散伙,这些欧洲大佬知道了,谁是他们真正的对手。
1799年,拿破仑被当时法国执政的督政府派到埃及去出差,遭遇了英国的拼命三郎纳尔逊,一时不得脱身。弗兰茨二世趁这机会,又拉上俄国、土耳其、英国组成第二次反法同盟。拿破仑知道这帮人忌惮自己,急急忙忙赶回法国,为了防止自己再被政府派出去出差,索性就政变将自己升级为政府了。大权在握的拿破仑调度资源更容易,揍人更顺手,第二年,奥地利又认输了。第二次反法同盟表演结束。
从神圣罗马帝国的角度写反法同盟的事,很容易写得垂头丧气,绝对是屡败屡战、孜孜不倦的绝佳注解。
1804年,不愿伪共和的拿破仑一不做二不休,让法兰西共和国又变回法兰西帝国,自己做了皇帝。大家注意啊,拿破仑做的是皇帝,之前的法国君主都只是法国国王。以拿破仑的脾气他也不用任何人同意加冕,他自己戴上皇冠就是皇帝了呗。
全欧洲只有一个皇帝,神圣罗马帝国哈布斯堡家族的君主,现在又冒出来一个皇帝,搞得咱们弗兰茨二世像假冒的,更气人的是,拿破仑还跑去意大利,自己给自己加冕为意大利国王。于是,1805年,弗兰茨二世加入了由俄国、英国发起组织的第三次反法同盟。这第三次反法同盟成员包括奥地利、英国、俄国、那不勒斯、瑞典,从南到北,从东到西,覆盖全西欧,很隆重。
第三次反法同盟有看点了,因为其中有一场著名的战役,大腕云集,非常精彩。1805年,在今天捷克境内的奥斯特里茨村,法国军队遭遇了俄奥联军,法军73 000人,俄奥联军83 000人,不管多少人,都比不上军团司令醒目亮眼。法国那边,带兵的是拿破仑,新鲜出炉的法兰西帝国皇帝,俄国这边领军的是沙皇亚历山大一世,奥地利弗兰茨二世御驾亲征,所以历史上,这次大战被称为“三皇会战”。
面对人数上的劣势,拿破仑把天才的战术和战略思路发挥到了极致,让我们忽略战斗过程,清点一下战斗的结果吧,俄奥联军15 000人战死,至少10 000人被俘,损失了180多门大炮;法军大概死亡1350人,伤6940人。从数据上看,拿破仑显然是又赢了,赢得比较彻底,直接攻进了维也纳。据说拿破仑进城时,受到维也纳人热情的欢呼,因为这时的拿破仑是欧洲第一号大明星,维也纳的老百姓很高兴终于看到活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