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阶段:雄狮殒命

第三阶段:雄狮殒命

丹麦被打跑,幕后主使法国在家里捶足顿胸,大骂丹麦是帮不长进的货。哈布斯堡家族眼看又增长了一分,法国人不能什么都不做啊。怎么办,再找一家,不是还有瑞典吗,这家子最近不简单,当家的是个狮子王!

16世纪,法国出了一位大名鼎鼎的预言家,诺查丹玛斯。写了一本天书一样的《诸世纪》,那些隐晦深奥的句子被各种高人一翻译,诺查丹玛斯就成大仙了。诺查丹玛斯对于北欧有个预言,据高人翻译后是这样说的:16世纪末、17世纪初,北欧将出现一头狮王,搅动欧洲风云,可惜英年早逝,将命断德意志。

1611年,17岁的古斯塔夫成为瑞典国王,按瑞典的规矩,20岁才算成年,才能继位,可是瑞典人宁可把这规矩改了,就为让古斯塔夫提前成为瑞典当家的。

9世纪以后,北欧三国挪威、瑞典、丹麦相继成为国家。这三个邻居的关系太密切了,一边征战不休,一边联姻结亲,到最后剪不断,理还乱。

14世纪初,丹麦的王后玛格丽特先是继承了丹麦王位,随后又继承了挪威王位,接着又靠战争取得了瑞典王位,将三国的王权集于一身。为了达到统一的最终目的,玛格丽特安排这三家先桃园结义,组织了一个叫卡尔玛的联盟,丹麦是老大。

丹麦这个大哥没有刘皇叔讲义气,对待挪威和瑞典两个小弟,基本就是抱着剥削压迫兼揩油的态度,瑞典的贵族一直不服,坚持跟丹麦斗争。1532年,在瑞典贵族古斯塔夫·瓦萨领导下,瑞典终于脱离丹麦独立。古斯塔夫·瓦萨就是我们要讲到的古斯塔夫二世的爷爷。

独立后的瑞典,周围都是敌人,丹麦的恩怨没有了断,还要面临俄国和波兰的威胁。在这样一个环境下,将国家交给一个17岁的小孩,如果瑞典人不是脑子被冻坏了,就是这小孩是个赤裸裸的天才。古斯塔夫聪明早慧到啥程度就不介绍了,他在历史上,除了被叫做“北欧雄狮”外,还有一个更学院的称号,叫“现代战争之父”!

古斯塔夫一上台,就招商引资,吸引荷兰人到瑞典投资办厂,经济发展一稍有成效,他便启动军事改革。

当时的欧洲军队,基本都是雇佣军,这种合同工能有忠诚度吗,能遵规守纪吗?小古同学实现了瑞典军人的职业化。瑞典的军人是征召的,有薪酬保障和升职前景;瑞典在欧洲第一个实现了军装统一,小古带出去的军队,军容风纪严整,一看就是正规军,这算是实现了正规化;改良了武器,尤其是炮兵,不仅建立了独立的炮兵团,还改良了火炮的重量,让炮兵更适应灵活机动,等等,这算是军队建设现代化。职业化、正规化、现代化,小古的军改,不仅涉及技术,还涉及制度,覆盖了各个军种,瑞典不知不觉拥有了欧洲最精良的武装,军队这东西,是好是坏一定要拉出去遛遛才知道。

法国怂恿丹麦进攻德意志时,不是不想找瑞典帮忙,当时瑞典太忙了,小古上台,先打丹麦,再打俄国,后来又收拾了波兰,丹麦败退回家时,小古正好有空。

德意志都打到丹麦北部了,以后波罗的海谁家说了算啊,别说法国给赞助,就是没人赞助,瑞典也需要收拾哈布斯堡家族。

1630年,瑞典13000大军在德国登陆。这些国家都有这个智慧,打架一定要去别人家院子里打,打坏别人家的东西不心痛。

小古和新型瑞军的第一仗,发生在莱比锡附近,也就是世界战争史上著名的布莱登菲尔德会战。这一战到底有多著名呢?后来美国的西点军校形容这一战是“中世纪的结束和现代的开端”。

大家还记得,德意志最强的统帅华伦斯坦已经辞职了,抵抗小古的也是30年战争的名将,来自巴伐利亚的红衣主教提利,这位老人家一手主持了白山大战,帮助皇帝收复了波希米亚,现在,他是天主教盟军的总司令。

瑞军进入德意志,打的是帮助新教同盟的旗号,德意志的新教诸侯并不买账,对他们来说,不管宗教上有什么分拗,总不见得会支持外国人侵略自己的国家。对于瑞典和天主教盟军干仗,新教联盟预备坐山观虎斗,德意志新教联盟的两大诸侯——萨克森选帝侯和勃兰登堡的选帝侯,都提前买了最靠前的戏票。

我们的提利老爷子没猜对这两大诸侯的心思,他担心看台上这两位爷不知道啥时候就意兴高昂跳下场亲自上阵,加入瑞军跟自己捣乱,所以他趁着小古还没到眼前,先出手攻击了萨克森选帝侯的地盘。昏招!逼得萨克森倒向瑞典,两家合兵作战。

布莱登菲尔德会战是非常有戏剧性的,老提利和小古都是比猴还精的老板,但是不可避免都有些猪一样的员工。布下战阵后,先是老提利的左路贸然出击,暴露出自己防线的缺口,老提利急得跳脚骂娘呢;谁知小古的左路,萨克森兵团一跟对手接触就四散溃逃。也就是说,还没开打,两边的左路都崩溃了。这时,两家比的就是修正错误的能力。小古很快向德意志人展现了他的军事改革成果,瑞军灵活机动,反应迅速,很快就查漏补缺,调整了阵法。军事素质上胜一筹,会战的结果也就可想而知了,老提利大败溃逃,南下休整。

提利这一走,整个德意志大地向小古敞开了怀抱,现在的小古,基本可以自由行,想去哪去哪。小古看了一圈,选择进攻天主教同盟的大本营——巴伐利亚地区。

后世的军事专家对这个进军一直有争议,大部分人都认为小古犯了错误,他如果顺着波希米亚杀进奥地利的维亚纳,抓住斐迪南二世皇帝,说不定北欧狮王就统一德意志了。后世评论前世,站着说话不腰痛的情况很多,我相信小古进军巴伐利亚是有自己考虑的,真要听“砖家”的,小古哪都不用去了,天天在家喝绿豆水吃生茄子吧。

为了保护巴伐利亚,提利在列克河畔陈兵抵抗,重伤战死,小古杀进了慕尼黑。瑞军在德意志大陆打了个南北通透,斐迪南二世皇帝急得是气血不畅。国乱才记起忠良,华伦斯坦爱卿,假期结束了,回来上班吧。

华伦赋闲在家,没有放松学习进步,每天看书看报上网,紧密关注瑞军在德意志的动向,分析他们每一步的军事行动,解构他们的战法和组织。华伦再次上岗时,应该说,他是最了解小古的人,是小古的知音兼粉丝。他知道小古的长处,也知道他的短处,所以还没跟偶像对阵,他就先抄瑞军的后路,切断了对方的补给线,用的是小古的作战手法。

既生瑜何生亮,绝代双骄总有碰头的时候。

那一天,吕岑,大雾,一条壕沟两边,北欧小伙一脸冷峻,德意志雇佣军也神色严肃,因为看不真切对方,双方都有些紧张。华伦元帅痛风发作,被抬在担架上指挥,小古肩伤发作,所以他没戴头盔和胸甲。

因为知道华伦的援军已在路上,自家的萨克森援军不知道有没有起床,小古先下手,希望在对方增援之前结束战斗。

这一年,小古38岁,正当盛年,家里有个如花似玉的老婆和一个绝顶聪明的女儿,不知道在1632年这一场大雾里,小古有没有想到这些。他呼唤着上帝的名字,身先士卒杀进了德意志皇军的战阵,瑞典人最后记得的是,雾气中快速隐去的国王那一头柔软的金发。

过了不久,一匹白色战马满身鲜血穿越了两军的战场,回到了瑞军的大营,所有人都认识,这是国王的坐骑,它带回了国王的消息,英明神武、天纵英才的瑞典战神古斯塔夫二世阵亡了!

如果是德意志雇佣兵,主帅身亡,队伍肯定就溃散了,小古治下的军队不一样,这些北欧战士的血性和忠诚都被战马上的这片鲜血激发了,他们拼命抢出了小古的遗体,而后带着复仇的怒火向华伦的军队进攻,虽然华伦的援军也进入了战场,然而瑞典军队竟在这种没有统帅,以少打多的不利状态下,赢得了战斗!战斗结束,华伦军队损失了近万人,瑞典损失了6000人左右,如果算上国王的牺牲,瑞典一方损失要大多了,所以眼看着华伦军队撤退,瑞军也不敢追击,而且,他们也必须撤出去给国王安排后事。

因为古斯塔夫和华伦这两颗巨星碰撞出的光芒,30年战争的第三阶段是世界历史上很好看的一幕大戏。但最后既然瑞典撤兵,我们不得不遗憾地宣布,这一局,哈布斯堡家族又赢了,迄今为止,他们取得了三比零的战绩。

吕岑战役让小古终结了他的辉煌,华伦没想到,这一战也是他自己的谢幕表演。其实,华伦跟其他的德意志藩王诸侯真不一样,他没想过趁掌握军权壮大自己,继续削弱皇帝,华伦想的是,帮助皇帝建立强大的中央集权,最终统一德意志。只是,鸟尽弓藏、兔死狗烹这八个字,在哪个国家都适用,华伦对军队事务的独断专行总是让皇帝心存猜测。

1634年,几个雇佣兵的军官突然冲进了华伦斯坦的卧房,华伦当时重病在身,他很坦然地从床上爬起来,淡定地接受了插进心口的一剑,没有反抗,没有哀求,他只恨不能对皇帝说:其实你不懂我的心!华伦斯坦在德意志是个家喻户晓的人物,因为德意志文化史上地位仅次于歌德的大文豪席勒曾经写了一部历史剧叫《华伦斯坦三部曲》,讲述了这位名将的故事,是席勒最著名的作品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