纽伦堡审判

纽伦堡审判

必须以战犯审判纳粹分子。“二战”快结束时,同盟国哥几个除了讨论如何切了德国版图,还重点讨论如何切了那些没自杀没战死的纳粹分子。每家都死了不少人,都没有正常的心态。苏联人认为,只要是穿纳粹制服的就直接拖去活埋;英国人比较人道,认为不用扯犊子,还审什么啊,全拉去枪毙。要说还是人家美国是真格的法制社会啊,他家坚持,不审就不能判,再坏的战犯也要给予公平受审的权利,而且,为了显示公平,应该成立一个国际法庭来办这个事。

国际法庭选在哪里呢?德国东南部,巴伐利亚州的纽伦堡。为什么选这里?公认这里是纳粹的龙兴之地。希特勒取得元首大位后,专门回到这里,组织盛大的纳粹集会,正式宣布取消犹太人的公民权并将他们打入地狱。纽伦堡对于纳粹,有点根基和精神发源地的感觉。

纽伦堡也被炸得一片疮痍,好在还有个破旧的小法院摇摇欲坠地存在,美国的大法官找几个包工头给稍微装修了一下,这里就成为了名垂史册的纽伦堡国际法庭,也是德国南部红色旅游的重点景点。

四个同盟国各派一个法官,大法官当然是美国人,被告呢?在德国俘虏堆里仔细遴选一下,挑了23个出来,后来能出庭的,只有21个。辩护律师有一群,各地的记者还有一群,小法庭上挤了不少人。

21名被告中,最引人注目的,有空军司令戈林,纳粹的外交部长里宾特洛甫和希特勒的副手鲁道夫·赫斯。最遗憾的是老希不能参与其盛。

这真是一个巨大的工程,这么多人从1945年底审到1946年10月1日,开庭200多次,传召的证人200多人次,其间公布的照片、资料汗牛充栋。跟踪报道的记者都差点累吐血,好在铁证如山,钉死了被告的各种罪行,终于忙出了结果,有12人被判以绞刑。

里宾特洛甫当时就被吊死,戈林比较唧唧歪歪,不仅拒不认罪,还不同意被吊死(被俘之前有大把时间可以选择怎么死,他不死,这时候跟国际法庭讨价还价,这伙计真够“二”的)。在被吊死之前,这家伙离奇地服毒自杀,留下遗书,说是自己身上一直藏有毒药。

这件事成了谜了,按说关押看守对戈林的搜查是比较彻底的,况且知道纳粹有服毒自尽的爱好,一颗氰化钾药丸是怎么逃过检查的呢?这个谜底在50多年后被揭开了,有个当时的美国看守自首,说是当年被一个美女诱惑,帮着传递了药物给戈林,让他最后没成为吊死鬼。

法庭还决定,没吊死毒死的战犯,要专门建个监狱来关押。在西柏林建立一个由军队管理的施潘道盟国军事监狱,苏美英法四国各指派一名监狱长,四国各派30名卫兵看守,所有的开销费用由新成立的德意志联邦共和国政府支付。

这座监狱是一道独特的风景,因为大部分时间,看守比犯人多,而且犯人还越来越少。到1965年,这里就剩了鲁道夫·赫斯一个犯人,看守他的有4名监狱长、1个牧师、17名文员、20名军官、33名士兵和4名医生。西德政府为了养活这些闲得发慌的监狱人员,每天要支付一万马克,于是鲁道夫·赫斯成了世界上享受待遇最高最隆重的囚犯。好在这伙计在1987年离奇自杀了,监狱撤销,西德政府省了这笔折磨人的开销。而之前花在这座监狱上的费用,已经超过2600万马克了(鲁道夫·赫斯之死是历史之谜,老杨猜测,要不这伙计就是寂寞而死,要不就是西德政府为了省钱将他暗地里整死)。

纽伦堡审判的意义是很重大的,人类几千年的历史下来,打架就像城里丢自行车一样频繁,丢自行车的贼永远不会落网,谁也不会因为发动战争,或者种族灭绝之类的事被判刑。纽伦堡第一次让战争成为一种罪行,以后再在街上打架,打输了还要接受公开审判,双倍的丢人现眼。

而本来战后的部分德国人对纳粹还有些不是太理性的认识,纽伦堡审判公布的大量证据让德国人认清了纳粹灭绝人性的真面目,应该说,引发了战后德国人的很多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