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报仇什么时候都不晚之亨利四世
还是亨利,亨利四世,6岁的德意志国王。亨利三世对他这个儿子可是安排得很周密的,早早就为他预订了王位,4岁就已经给他戴上了德王的王冠,所以6岁也就是履行了一个正式登基的仪式。
刚开始给亨利四世摄政的是他妈妈阿格尼丝,法国阿基坦地区的公主。当年阿格尼丝作为续弦嫁给亨利三世,是抵御了重重阻挠的,对法王来说,自己的西南重镇跟德意志联姻,对法国当然一点好处都没有,所以他找了好些人,想了不少办法,也没挡住。算起来,亨利三世和阿格内斯都是捕鸟者亨利一世的后代,没出五服,实在是近亲。
之前就桀骜不驯的诸侯,加上经过两朝培养势力渐强的主教,哪个都不是清净的主儿,谁都想控制小皇帝。于是,他们号称不能接受一个女人摄政,德意志都是纯爷们,能听一个女人安排吗?德意志还真是纯爷们,爷们的表现就是欺负妇孺,他们找到亨利四世,抱起来就跑,而后逼太后交权。孩子落在对头手里,妈妈还有什么不能舍弃的?太后黯然地走出皇宫,进入一家修道院修行去了。
这是亨利四世第一次被人欺负,他12岁,无力反抗。
亨利四世16岁时,他最不喜欢的摄政科隆主教安茹安排他迎娶了都灵的女伯爵贝莎,他一直不待见这个老婆,好不容易等到自己亲政,他马上宣布:要离婚!结果,他发现他还是说了不算,诸侯主教联手,压制了亨利四世的离婚要求,又欺负他一把!
在主教摄政亨利四世成长的这几年里,杂草般的野心又在德意志诸侯心中疯长。原来国王在各公国都有属于王室的土地,趁小国王管不上,一片片都被分吃了。亨利四世离婚离不成,一肚子火,就想建功立业把这些土地要回来。
亨利四世跑到萨克森公国去,建城堡,划地盘,宣布要整合该地的王产,跟当地的封主百姓利益发生抵触,商量不妥就打起来了。镇压萨克森的暴动算是亨利四世第一次显示威风,不过没显出来,虽然打仗是打赢了,亨利四世还是做了很大的让步才让萨克森重归安宁,看亨利四世态度不错,萨克森的贵族答应继续顶他。
亨利四世郁闷啊,自己的国王做得憋屈呢,这几年眼看着,诸侯越来越强大,主教越来越硬气,最可恨的是罗马那个教宗,一天到晚,总以亨利四世的上级领导自居!亨利四世决定,再次亮相,让教皇重新审视自己的位置!
亨利四世和教宗这起举世闻名的恩怨到底怎么开始的呢?很复杂,不过最根上的原因,跟前面说的“克吕尼运动”有关,我们光注意到了这项运动对神职人员的道德建设和教会的精神文明建设的作用,其实,“克吕尼运动”还有很重要的一项精神就是:神职和神权应该是不受任何世俗权力干预的,教皇的权力是大于皇权的,教皇是上帝的代理人,教皇为皇帝加冕才能获得皇权,教皇不给这顶帽子,相当于皇权没有获得营业执照!
1073年,教皇格列高利七世上台了,这个身材矮小、模样不太周正的教皇是个激进的“克吕尼”改革派,除了上面那些个运动精神,他还认为,教皇可以任免国王,可以审判和惩罚国王,而教皇,地球上是没有人可以审判他们的!正好当时的米兰主教出缺,教皇指派了新的主教,可这事在亨利四世看来,委任主教应该是国王的事啊,于是他指派了一个。
根据德意志一贯的国策,主教是被当做制衡诸侯势力的力量培养的,所以主教必须是自己人才好控制,自然,任免权必须抓在自己手里。现在教皇和亨利四世两边都不承认对方任命的人选,两边同时决定,要让对方知道自己的厉害。
亨利四世先动手,他先召开了一个宗教大会,宣布罢黜教皇;格列高利七世反击也快,一个月后,他也召开宗教大会,宣布开除亨利四世!教皇发布的,也就是基督教内对信徒最严厉的处罚:破门律。有点像国王留用察看的性质,如果一年之内,亨利四世不能得到教皇的谅解重归门墙,那么,他的百姓和封臣之前对他的效忠宣誓可以全部作废。也就是说,如果亨利四世不求饶,一年以后,他的国王职务也作废了。
你说作废就作废啊,我的臣民和封臣为啥听你的?!亨利四世没看清楚他在位时的形势,那就是,德意志的诸侯又开始扩张壮大了,他们又不想看国王脸色过日子了。教皇的破门律等于昭告天下的造反动员令,世上所有人,不管高低贵贱,只要你敢想,就有可能推倒亨利四世,坐他的位子,大胆做,上帝同意的!德意志的部分诸侯率先被激励,他们立刻选举了土瓦本公爵鲁道夫为新的国王,而其他还没加入的诸侯也表示,如果亨利四世没办法恢复教籍,他们是不可能效忠一位被开除出教的国王的。事态很清楚,跟教皇的这一轮角力,亨利四世输了,如果他不能按时获得教皇的谅解,王位肯定是保不住了。
1077年,亨利四世脱下王袍,带着老婆孩子和几个随从,顶着风雪翻越阿尔卑斯山脉的塞尼山口,来到了意大利北部的卡诺莎城堡。因为他知道教皇在这里。他以为教皇是故意躲着不见他,其实是教皇听说亨利四世带着人来找他,以为是找他报仇干仗的,所以他溜到卡诺莎堡躲避。
卡诺莎堡对亨利四世紧闭大门,亨利四世脱下衣服,披上了一件忏悔袍,光着脚,站在卡诺莎堡的大门外,泪流满面地请求教皇的饶恕。这是当年的1月,意大利北部正是严冬,积雪覆地,寒风刺骨,就是这样的天气下,亨利四世在门外站了三天三夜,据说还带着他的老婆和两岁的儿子!
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卡诺莎之辱”,当然是指亨利四世受到的欺辱。好在虽然是被辱,但目的达到了,第四天,教皇开门了,接受了亨利四世的道歉和认错。看着跪在自己面前的德王,教皇非常得意,终于等到这一天了,终于把这帮人收拾服帖了,以后,还有谁敢挑衅教皇至高无上的尊严和权力!
咱家曾有韩信受辱胯下的故事,以退为进,敢于吃眼前亏其实是一种大智慧。亨利四世回到德意志,关于他如何卑躬屈膝、狼狈不堪祈求教皇原谅的故事,已经被教皇和他的手下添油加醋艺术加工了好几个版本遍传江湖,整个西欧,差不多连种地的农妇都知道德意志国王在雪地里的这场遭遇。而最可恨的是,那些拥立了新国王的诸侯们,并没有因为亨利四世恢复了教籍而停止反叛,他们说亨利四世悔悟太迟了,教皇能原谅他,诸侯们不原谅,况且,他们已经有了自己的国王了。
好在亨利四世毕竟是正统,大部分的诸侯出于自己的利益考虑,也不想让那个什么鲁道夫之类的成为新王,而德意志的百姓更是觉得,亨利四世以国王之尊,差点冻死来忏悔错误,怎么就不依不饶呢,于是亨利四世这边很快也有不少支持者。亨利四世现在满腔的忧愤啊,他不报仇都不能活了,于是德意志内战开打了。
教皇是叛臣一边的,亨利四世回去后就组织人马跟叛臣干仗,显然是认罪不彻底啊,教皇劝他停手,亨利四世不从,教皇大怒,1080年,再次破门律。支持亨利四世的德意志教会这次也很快做出反应,再次宣布罢黜教皇!这一次,教皇的目的没达到,德意志本地的主教都和亨利四世站在一起,不久,王军镇压了反叛,那个被推立的鲁道夫国王战败,失去一只右手后死去。
亨利四世长出了一口气,告诉自己,可以杀进罗马,找教皇算总账了。1081年,亨利四世选出了新的教皇克雷芒三世,并开始进军罗马,因为种种原因,他总不能顺利攻入罗马城,抓到仇家出气,只好一轮轮尝试。而面对亨利四世一次次来攻,格列高利七世也到处找人帮忙。
这次,教皇找的救兵是诺曼人,罗伯特·圭斯卡德。老熟人了吧(参看《罗马帝国睡着了》),罗伯特的诺曼军团在南意大利扩张,最开始也遭到了教皇的抵制,他也威胁过罗伯特好多次,要对他处以破门律,这东西吓唬罗伯特这种人更没用了。亨利四世攻势甚猛,格里高利七世实在没办法了,只好跟罗伯特和解,找他帮忙。
罗伯特实在太忙了,拜占庭、西西里岛这些事,让他无暇分身,等他抽出空可以驰援教皇时,亨利四世已经攻克了罗马,新的教皇上任了,并为亨利四世加冕为皇帝,而格里高利被围在一个城堡里望眼欲穿等待诺曼救星呢。
罗伯特多猛啊,他的诺曼军团一动手就击败亨利四世,救出了格里高利。可这帮子是诺曼人啊,海盗基因,他们抢劫上瘾啊,这不进罗马了,世界级大都会啊,满眼都是好东西,金光耀眼的。于是,实在是控制不住的诺曼人在罗马大抢了三天。既然是公开打劫,就难免不杀人放火,几乎是毁掉了三分之一的罗马城!这下格里高利七世彻底把自己葬送了,你想啊,就算原来罗马人民支持他,眼下,你把诺曼人叫来,劫掠了自己的信众和他们的家园,他们还能饶你吗?格里高利知道自己大势已去,如果留在罗马,前途堪虞,只好跟着诺曼人撤出了罗马,在流亡中不知道死在哪个异乡了。
诺曼人的出现是意外状况,但是就亨利四世和教皇的恩怨来说,现在可以宣布亨利四世获得了最后的胜利,大仇得报。他在心里想,这下再没人敢欺负我了吧!
亨利四世可怜啊,他小时候就被大人欺负,等他变成大人了,又开始被小孩欺负了,而且,欺负他的,是他老婆和亲生儿子!
先是大儿子造反,被镇压。随后,诸侯们选举了小儿子亨利五世成为新的国王,这小子被人挑唆,又找他爹的麻烦,亨利四世的第二任老婆加入了这支队伍,而且啊,亨利四世发现,他自己任命的主教也学着格里高利七世一样,想尽办法要压自己一头。更可恶的是,现在的教皇都学坏了,只要想辖制亨利四世,就和德意志反对派诸侯联手,居然还带上王子亨利五世一起闹。
亨利五世先是抓住了亨利四世,逼他退位,将他囚禁,亨利四世成功脱逃后,对儿子反扑,打败了他,可惜王位是要不回来了。因为1106年,亨利四世在现在比利时列日市这个位置死去了,总算没人再欺负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