纠结的王子

纠结的王子

奥匈帝国成立的第二年,茜茜生下了第三个女儿,玛丽公主。这个小公主是很忙的,因为她经常要在维也纳和布达佩斯两头跑,帮助她几乎不说话不见面的父母传递消息。

弗兰茨长期见不到老婆,他大小还是个皇帝,工作之余不能坐在宫里发呆吧。茜茜在匈牙利收到的,是皇帝在维也纳有些私生活不检点的小道消息。茜茜公主很生气,不管她对弗兰茨还有多少感情,乍听见老公找小三,还是有点不平衡。弗兰茨算不错了,他老婆长期不理他,他在维也纳的绯闻并不是很过分,偶尔发生几起,皇室也想办法掩盖了,没有演变成巨大的丑闻,但最让茜茜闹心的,还是儿子鲁道夫。

要说最近这段在维也纳宫廷里生活得不自在的人,第一个是茜茜,第二个就是鲁道夫王子了。奥匈帝国的这位王储,在万众瞩目中出生,兼有父母的美貌,也拥有父母近亲结婚导致的身体虚弱与心理脆弱。

奥地利是个死硬派的保守国家,让奥皇接受民主自由的意识几乎不可能。糟糕的是,生长在维也纳保守宫廷的王储,居然是个新派的自由分子!

鲁道夫成年后,喜欢跟有进步思想的文人们混,受他们的影响,鲁道夫希望国家更开明、更民主。他甚至说过,他更愿意做一个君主立宪制国家的总统,而不是一个皇帝。他还用笔名在报纸上发表各种批评时政、犯上作乱的文章。因为王子有些宫廷第一手内部资料,他的文章一发表,皇帝就看出来是他干的了,弗兰茨气得拍桌子的时候,偶尔会说要取缔这个儿子的继位权。

王子身边的革命损友们给王子出主意,说现在是你死我活的时候,用英文说叫做“To be or not to be”,殿下你要是不自己想办法提前继位,搞不好就永远别想继位了,革命同志们都等着您登基上位,给我们自由民主新生活的那一天呢。

鲁道夫脑子一热,大义凛然地同意革命党组织一场对皇帝的暗杀。鲁道夫做了20多年皇储,弗兰茨一点权力也没分给他,他想搞政变没有资源,所以只有杀掉老爸这一种选择了。

这娃太怂了,弑君弑父这件事,要么不要想,既然已经动了念头,下了决心,就由不得你退缩了。结果行动要开始,他又给整黄了。还跟革命同志们说,算了,顺其自然吧。

就这样,两头不到岸,不仅皇帝对这个儿子看不上,连他之前的革命朋友们也开始严重鄙视他了。

事业不遂,理想破灭,婚姻也不顺。皇帝和皇后给儿子安排了一场政治联姻,鲁道夫娶了比利时的公主斯蒂芬妮。虽然两人生了女儿,可鲁道夫对这个老婆一点感情都没有。而最糟的是,此时的茜茜,媳妇熬成婆,她忘了她当年如何被婆婆欺负了,她自己做了婆婆,她也欺负媳妇,而且办法都是跟苏菲太后学的,那就是,一看见儿子就说媳妇坏话。

鲁道夫这个郁闷啊,这女人不是你们选的吗,我也不喜欢,你也不喜欢,干吗让她来呢?郁闷归郁闷,也不能离婚啊,怎么办,外头找乐子去呗。王子开始酗酒,夜夜欢歌,流连于欢场女子身边(那时候维也纳的“天上人间”还没被查封),当然还有些贵族女子也愿意为王储献身。

1889年1月27日,在维也纳西南的一个度假山庄梅耶林,鲁道夫带着自己17岁的小情妇玛丽男爵跟朋友喝酒到半夜,他带着玛丽回到房间时,告诉所有人,不准打扰,就算皇帝来了都不要骚扰他。第二天,仆人在无奈下打开房门,看到鲁道夫王储和玛丽已经用手枪自尽。

梅耶林事件是欧洲历史上一件谜案,众说纷纭。王储离开维也纳时曾经给老婆留下了遗书,所以说他是自杀应该没有疑点。根据当时的尸检,太子爷先打爆了玛丽的头,在尸体边坐了几个小时候后,打死了自己。

野史的说法一,太子爷深深堕入玛丽的情网,甚至想到要跟老婆离婚,这个意思一表达出来,就被弗兰茨皇帝一顿臭骂。鲁道夫不是怂吗,发现自己伟大的爱情无望,就索性殉情了;野史说法二,茜茜的威斯特巴赫家族,有隐性自杀倾向,鲁道夫流连花丛那阵子,跟好几个女朋友提出过殉情的要求;野史说法三,太子爷是被普鲁士安排谋杀的,就为让弗兰茨皇帝这一支绝嗣;野史说法四,太子爷是被皇帝安排谋杀的,因为他曾经想过弑君弑父……

要是研究野史,历史书怎么写都写不完了。鲁道夫是自杀的,天主教的规矩,自杀死的不能正常下葬。弗兰茨和茜茜找教皇开了个后门批了个条子,才让儿子的灵柩进入皇陵。

茜茜被儿子的突然死亡震懵了,她简直不敢相信这种厄运再次发生在自己身上。还没从丧子之痛中恢复过来,第二年,茜茜又收到了安德拉希伯爵的死讯。茜茜收起了所有的华裳,换上了一身黑衣,带了几个仆从,离开了维也纳,开始在欧洲漫无目的的游历,不管走了多少地方,看过多少风光,直到死去,茜茜都没再笑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