烦恼之维特少年

烦恼之维特少年

老杨一直说,对某些东西,要敬畏一点。比如《红楼梦》,没什么事最好不要恶搞,更不能翻拍成《聊斋》。不过对于外国的艺术,老杨长期无知无畏,缺乏敬畏。可能是翻译的原因,感觉从来没有一部外国名著让老杨读出了《红楼梦》或者是《三国演义》或者是《金瓶梅》那样的快感。

只是,不读外国名著,不好意思说自己是文化人啊,为了冒充知识分子,附庸风雅,做张做势,老杨咬着牙读了不少。

曾经有个小朋友问老杨,到底《少年维特之烦恼》是不是讲早恋的,老杨本着诲(毁)人不倦的宗旨,言简意赅地告诉他:《少年维特之烦恼》讲的就是一个没出息的小男人爱上别人的老婆不能自拔,在工作单位又不受待见,最后自杀了的故事!

这一篇,德意志的文化人,我们讲歌德。

歌德生于1749年的法兰克福。他成年后的时代,是德国文化史上一个很明星的年代,叫做“狂飙突进时代”。

这是法国大革命爆发之前,欧洲的文化思想界正要经历一场大变革,也可以说,是黎明前最黑暗的时刻。德意志的资产阶级还没具备法国那样的反抗能量,但是封建压抑的旧制度带给年轻人的窒息和郁闷却是一样的。德意志的文艺青年们,受到启蒙思想的启迪,想要在穷乡僻壤的德意志开展一场暴风骤雨般的大跃进行动,一举打碎头顶所有的乌云,挣脱身旁所有的束缚,进入一个自由民主的艳阳天。

“狂飙运动”的参与者主要是知识分子,也没有明确的政治目标和企图,怎么看都像是愣头愤青,所以这场运动,如同流星,虽然耀眼地闪过天空,可这束光芒未免太短暂了。

《少年维特之烦恼》算是这个时代的代表作品。按照恩格斯的说法,《少年维特之烦恼》之功,全在于批判。少年维特是个挺磨矶的小男人,代表着那个时代德意志资产阶级的无力和脆弱。维特的经历,应该是当时资产阶级充满渴望而又无能为力的写照。所有伟大的文学作品,有一个共性就是:通过单一个体的经历、思想、情感映射整个时代精神和内涵。

批判现实的作品总是能引起广泛共鸣,所以在中国,《蜗居》很受追捧。《少年维特之烦恼》一发表就震动了整个欧洲,连印了16版,并被翻译成各种文字,据说拿破仑也是读者,而且读过七遍。“维特”成为全欧洲年轻人的偶像,学他打扮,学他的谈吐,甚至学他自杀。要知道,就是以自杀结尾这一点,这部书就足够离经叛道了,因为在基督教世界里,自杀是不能原谅的行为。

《少年维特之烦恼》出版之前,德意志这个穷乡下还真没有能拿得出手的文人,就是这部短短的言情小说,让歌德从一个德意志作家升级到了世界级的作家,而他后来的作品《浮士德》则一举将落后的德意志文学送上了世界文学殿堂的前几位。

写作《浮士德》,几乎花费了歌德60年的时间,据说歌德大学时就在构思这部作品,写成后的第二年,他就去世了。

浮士德是16世纪传说中的人物,一个江湖术士,将自己的灵魂出卖给魔鬼,然后享尽人间极乐。欧洲好多国家都有关于浮士德的故事。老杨以为,当时民间会流传这种故事,源于基督徒在现实艰难的生活中产生的某些信仰上的摇摆。这个问题到今天依然有现实意义,如果给你完美无缺的生活,你愿不愿意出卖灵魂来交换?

浮士德是个老博士,一辈子饱读诗书,满腹经纶,活得很努力,却总觉得有些欲望得不到满足,一辈子书白读了,人白活了。看着老年浮士德的烦恼,魔鬼跟上帝打赌,说人都是这德行,“既想索取天上最美丽的星辰,又要求地上极端的放浪,不管是在人间或天上,总不能满足他深深激动的心肠”。上帝认为,人虽然大部分很迷茫,不知道自己要的到底是什么,但是最终会明白所有真谛。于是魔鬼跟上帝打赌,他能将浮士德引上魔路。

魔鬼找到浮士德,跟浮士德说,他可以让他重活一次,体会所有的快乐,条件是,只要浮士德获得了真正的满足,说到“太美了,可以停止了”,魔鬼就收走浮士德的灵魂。浮士德根本不信死后有灵魂这码事,所以很痛快地签了合同。

成交后,魔鬼让浮士德喝魔汤,换老还童,青春年少。魔鬼开始满足浮士德的所有欲望,第一个欲望当然是女人,浮士德经历了一场跌宕的爱情,以他爱人被处死告终;随后浮士德穿越回到古罗马,发明纸币帮助皇帝化解了经济危机,实现了权力欲望;皇帝希望看到古希腊的美女海伦,魔鬼又施法让海伦出现,结果浮士德自己爱上了海伦,还生了孩子,孩子会飞不会降落,飞起来后摔死了,海伦也消失了。根据文学专业的说法,这个孩子映射的是诗人拜伦,海伦代表的是古典主义,对海伦的追求,代表着歌德古典主义的梦想,也是一种欲望;后来浮士德帮助皇帝战胜了敌国,获得了一片海滩,浮士德决定围海造田打造一方乐土。此时的浮士德已经百岁了,双目失明。魔鬼召来恶灵为浮士德掘墓,浮士德听到锄地的声音,还以为是劳动人民大生产,浮士德想象着,他会建一个自由平等的家园,终于,他体会到满足了,他说:“太美了,可以停止了!”然后死去。这一刻,魔鬼赢了,他可以收走浮士德的灵魂。不过,上帝认为,在不断追求实现所有欲望的过程中,浮士德的灵魂得到了净化升华,没有堕入魔道,所以他将浮士德的灵魂带上了天空。

浮士德一生,经历了读书、爱情、政治、古典主义和建立功业五个阶段,不断探索,不断追求,还自强不息,代表着几百年欧洲知识分子上下求索的形象,主张人类应该不断克服自己的缺点,完善自己,让人性更美好。文章的最后,浮士德发现能真正满足自己的是改造自然,建设和谐家园,终于让欧洲的知识分子从个人享乐和狭隘欲望升华到了为万民谋福祉的高度。

《浮士德》是对话形式的长诗,所以叫做诗剧,全诗一共一万二千一百一十一行,结构宏伟庞大,天上地下,庸人神仙,浪漫主义现实主义共冶一炉,是文学史上最恢弘的作品之一。《浮士德》、《神曲》、《哈姆雷特》、《荷马史诗》被认为是欧洲的四大名著(显然不如《红楼梦》、《三国演义》、《水浒》、《西游记》好看)。

老杨根据自己的喜好,选出这三个人物大致介绍德意志的文化,德意志的文化名人还有很多很多,比如之前说到的微积分的发明者莱布尼茨、行星运动定律的创立者开普勒、德国国歌的作者海顿、德国历史上仅次于歌德的作家——《欢乐颂》的作者席勒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