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艾哈德到施密特
艾哈德是阿登纳的经济部部长,战后德国经济的腾飞,作为经济学家的他,居功至伟。他有个绰号叫“社会市场经济之父”。而所谓的“社会市场经济”则是从“二战”后一直到现在,德国始终贯彻执行的经济理论。它的大意就是,在充分尊重和保障自由经济自由市场的基础上,国家适度控制和调节,也就是说,自由归自由,不能泛滥无纪律、无约束。所以德意志的市场经济,是有次序的自由竞争,重点是,有次序。
艾哈德有一句名言老杨特别喜欢,“自由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依我看来,政治自由、经济自由和人的自由构成了一个完美的统一体。抽出其中的一部分,而不冲垮整体是不可能的”。
因为阿登纳是临时下课,还没到大选的时候,所以他选定的接班人,除了要顺利完成任期,还要在1965年的大选中获胜,才能保住基民盟的执政地位。
艾哈德开始是自由党人,根据一些资料显示,虽然他当时一直为基民盟工作,可是接班成为总理的时候,他还没加入该政党呢。
艾哈德是经济部部长兼副总理,在跟阿登纳搭档的日子里,两个人的关系非常不好。艾哈德很注意网罗自己的势力,以至于阿登纳下课的时候,虽然一点儿也不喜欢艾哈德,可他的支持率太高了,不让他上位不行。
阿登纳退休之后继续跟自己的继承人作对,非常不厚道。在老爷子的努力下,艾哈德虽然赢得了大选,可是基民盟反对他,让他根本无法组阁。正好第二年德国发生了财政危机,几个自民党的部长为了抗议政府辞职,艾哈德内忧外患之下,也只好辞职不干了。
大家注意啊,阿登纳是被迫辞职的,艾哈德也是被迫辞职的,后来西德的总理就仿佛被诅咒了,跟韩国的总统一样,没几个得了善终的。
第三任西德总理基辛格。从这任总理开始,德国开始逐渐抛弃阿登纳那有点僵化的“哈尔斯坦原则”。基辛格说,要在谅解、信任、合作的基础上与一切国家保持关系,有必要的时候,东欧那些国家也可以交往一下嘛。
基辛格任内,西德和罗马尼亚建交,和南斯拉夫恢复了邦交。虽然西德和东德都向某些国家派驻大使,不过西德人还是坚持说,自家是唯一能够代表德国的。
因为是第三任总理,所以干了三年就提前回家了(什么理论啊!)。基辛格提前下岗的原因是,社民党和自民党孙刘联合,基民盟失势,基辛格只好将总理之位让给了社民党的维利·勃兰特。
勃兰特是需要重点介绍的德国总理,他曾经是西柏林的市长,业绩突出。联邦德国的西柏林市长,大家可以想象那个工作环境,能在西柏林稳稳当当做市长,需要很高的能力和智慧,所以他被称为“世界上最著名的市长”。1969年他成为西德总理,让社民党终于成为执政党。
一上台,勃兰特就宣告了“哈尔斯坦原则”的彻底死亡,因为新总理推行的,是“新东方政策”,主要内容就是承认东德是独立的主权国家,以后东德和谁建交西德都不跟着生气了。
1970年12月7日,东欧最冷的季节,勃兰特在凛冽的寒风中访问波兰。访问活动中,有一项是向华沙的犹太死难纪念碑献花圈。勃兰特将花圈摆上纪念碑,应该退回来低头默哀,出乎所有人的意料,这位西德总理扑通一声跪在寒冷如冰的台阶上!
猝不及防,所有人都无法反应,现场沉默了很久。还是记者们反应快,镁光灯此起彼伏地开始闪耀,将勃兰特下跪的照片永远地留在史册上。
第二天,全世界的媒体都转发了这张照片,勃兰特的膝下绝对有黄金,因为他这一跪,价值难以估计。几乎所有在“二战”中饱受荼毒的国家和民族,都愿意为这一跪原谅德国,结束仇恨。而曾经发动两次世界大战的德意志,因为这一跪彻底清洗了军国主义的邪恶形象,成为受人尊敬的大国。
勃兰特本人在“二战”时也饱受迫害,也是纳粹的受害者,可是他愿意以西德总理的身份替纳粹向全世界道歉,勇于承担责任,这一点让人感动。同时,在德国国内,很多民众举起火把走上街头,声援勃兰特,这说明,德国的人民也是肯认错的。
虽然我们常说,如果道歉有用,要警察干吗?但是当面对一个真诚的道歉时,大多数人会选择宽容和原谅。欧洲各国是幸福的,那些受害者在天上,终于等到了凶手的歉意和承担,看着勃兰特的“华沙之跪”,老杨想的是,“二战”时,中国的那些死难者什么时候能等到凶手的歉意和承担?!
“华沙之跪”配合“新东方政策”,让勃兰特任内跟许多社会主义阵营的国家顺利建立了外交关系。这其中包括波兰、匈牙利、捷克等国,而在1972年,西德和中国也建交了,中国第一任驻德国大使是王雨田。
1971年,勃兰特获得了诺贝尔和平奖,美国《时代》周刊选他为年度人物,成为德国历史上最明星的总理。可惜的是,这样的一个总理,下场也不妙。
勃兰特一直奉行对东德的亲善政策,就是这种亲善,给自己招惹了祸端。勃兰特有个精干的私人助理叫汉森,在总理身边,工作一直深受好评。1972年时,因为一个东德的间谍落网,牵连出,这个汉森居然也是东德的间谍!
汉森原名纪尧姆,原本是在东德国安部下属的一个杂志社工作。苏联帮着东德培养了不少特工人员,纪尧姆也受过专业训练,跟另一个女特工结婚后,受命潜入西德。
本来东德安排的任务,只不过是让这夫妇俩进入当时在野的社民党,搞些零散的北约资料。没想到,这夫妇俩太有才了,一进入社民党,就屡屡升迁,最后纪尧姆就成了勃兰特的助理,而勃兰特居然又当上了总理。东德的情报组织都没想到,他们随便派个卧底在西德出差,就一举进入了西德的权力中心!纪尧姆被捕,判了13年,他太太被判8年。1981年东西德国交换间谍,东德用分布在东欧各国的被抓住的30多个西德特工换回了纪尧姆一个人,也让这家伙成了欧洲最著名的特务之一。
作为西德总理私人助理,到底纪尧姆搞走多少北约的机密是不知道的,但是勃兰特由着一个间谍在身边还茫然不知,还一天到晚傻乐显得很不靠谱。加上勃兰特还有个很不好的毛病,就是好色,私生活有点乱。纪尧姆被捕后,这个间谍不厚道,招供的都是他在勃兰特身边看到他老板那些个花花草草的事,那阵子的西德报纸天天头条都是勃兰特的绯闻和花边,想不到德国人八卦起来一点不比其他国家收敛。据说当时闹得实在太难看,勃兰特差点自杀,连遗书都写好了。
都不想活了,还能干总理吗?1974年,勃兰特总理辞职下课,财长施密特接棒这倒霉的职位。据说勃兰特下台的时候,东德的情报机关捶胸顿足的,他们真没想把勃兰特弄下台,因为老勃一直是亲东德的,是东边最喜欢的西德人之一。
施密特我们挺熟的,这伙计喜欢中国,是第一个造访中国的德国总理。当时,毛泽东和邓小平会见了他。
施密特上任遭遇了欧洲两次最严重的危机,也就是“二战”后再次导致欧洲衰退的两次石油危机:1973年,因为第四次中东战争引发的第一次石油危机,以及1978年,因伊朗局势引发的第二次石油危机。
石油危机是欧洲人热衷新能源的开始,施密特任内,西德大力发展核能,兴建核电站。而就是因为石油危机,德国工业开始转型,调整工业结构,以新能源、高科技为主的产业兴起,机械制造、电子产品、电脑科技的发展让西德工业成为高端、精致、品质的代表。虽然说70年代的石油危机导致了欧洲整体衰退,但是西德是受影响比较小的国家,基本算是平稳度过了。危机中,欧洲各国都遭遇了严重的通胀,由于施密特政府对货币量的有效控制和对企业帮助、扶持,西德一直是整个欧洲物价指数最低、通胀率最低的国家。
前期的发展迅速,让西德对老百姓非常慷慨,60~70年代,这是个非常舒适的福利国家。对教育的重视和投入大家都有耳闻,最让人羡慕的是住房保障。70年代初,德国一年盖1000万套住房,其中500万套就是福利房。实在买不起房的,国家给房补,自己租房,而西德法律里,明文保护房客,房东绝对不能随便就赶走房客或者是任意涨房租。
西德政府给老百姓的各种社会福利保险是真正的天文数字,而且在有很多福利国家的欧洲,西德政府的福利支出长期是排名第一的。
这种事咱也不能随便羡慕,福利国家政府负担太大,一遭遇经济危机,马上就显出了弊端。施密特任内,一边应付石油危机,一边还要让政府省钱,非常辛苦,好在他也熬过了。
石油危机来自外部,这段时期,西德国内也发生了一场危机,而且一直绵延到21世纪。事情要从1968年说起,这一年,又是欧洲周期骚动的一年,这一年,欧洲很多地区闹学运(学运的原因我们到法兰西再详细讨论),西德也冒出了许多学潮运动。
1967年,伊朗国王在西德访问,有学生示威游行,有个警察开枪射杀了一名学生。而当时的报纸掩盖了事情真相,将全部责任推给示威的学生,认为他们是咎由自取。这个事件直接导致学生运动的升级以及相应组织的崛起。
1968年,学运领袖鲁迪杜奇克被击中头部,落下永远的残疾,更加激化了矛盾,很多激愤的小孩走向了极端,他们准备以暴制暴,有几个青年点燃了法兰克福两家百货公司,放火的目的说是抗议越战。不管这些小孩反对什么,既然到百货公司去放火,就基本可以认定,德国恐怖分子组织诞生了。
1970年,巴德尔和迈因霍夫两人组建了“红军派”,这是一个极激进的左派组织,诉求是打倒美帝,推翻帝国主义政府,实现社会平等、共产主义之类的。怎样实现这个目标呢?城市游击战,袭击重点人物,达到威慑反动派的目的。
我们一直认为,这种反美帝、要求平等的呼声一般是来自社会底层,“红军派”比较特殊,骨干分子几乎都是中产阶级,以知识分子和大学生为主,两个头目,巴德尔是教授的儿子,迈因霍夫是个美女,已婚,有两个孩子。
红军派的城市游击战就是杀人放火抢银行,他们专门跑到约旦河西岸,找到“游击战”的大当家,巴勒斯坦民族解放阵线,跟他们的战士一起受训。
1972年,因为一系列爆炸事件,红军派的老大巴德尔以及一些团伙骨干分子被捕,简直就是捅了马蜂窝了。
这一年8月,第20届奥运会在慕尼黑召开。一群人冲进了以色列运动员的驻地,当场打死两名运动员,挟持了9名运动员为人质。经过一轮激战,西德警方当场击毙了5名歹徒,然而9名以色列运动员已经遇害,西德还搭上了一名警察。慕尼黑奥运会因为此事暂停了一天,西德政府因为保安措施的疏漏和对恐怖分子的掉以轻心,被全世界批评,而就是从这届奥运会开始,安保工作成为重中之重。
传说袭击慕尼黑奥运会的恐怖组织和红军派是有联系的,他们对奥运会的行动,有点声援红军派的意思。红军派看着一起受训的兄弟们那么神勇,胆子更肥了。
最轰动的一年是1977年,这一年历史上被称为“德意志之秋”。为了要求释放被捕的兄弟,监狱之外的红军派的报复更加激烈。
先是刺杀了联邦德国的总检察长,接着德累斯顿银行的总裁遇害,随后是红军派威胁要用火箭筒攻打联邦检察院!
恐怖活动一轮接一轮,德国的有钱人资本家不知道下一个轮到谁,都活在恐慌里。但是施密特政府没有屈服,坚决不释放关押的恐怖分子头目。当年9月5日,西德雇主联合会主席施莱尔被绑架。
红军派要求德国政府释放关押的红军派成员,每人给10万马克送他们出境。这种条件,任何政府都不会接受的。
10月13日,为了再次声援红军派,巴解的4名激进分子劫持德国汉莎航空公司的一架客机,带着机上87名乘客,迫降在索马里的摩加迪沙机场(这个地方太凶险了)。5天后,西德派出一支特种部队,进入机场,击毙了悍匪,解救了人质。
红军派见这么大的行动都被粉碎,知道自己没盼头了,几个头目当天全部自杀。德国人就是节烈,自杀和杀人一样毫不手软。施莱尔的尸体在一辆汽车的后备箱被发现。可怜的伙计,被关押了44天还是被打爆脑袋死掉了。
后来红军派一直还有些零星的活动,到1998年才算正式终结。被红军派杀掉的人不少,都是大人物,西门子公司总裁、德意志银行行长等都在其中。
虽然施密特在任没有彻底打掉红军派,不过跟熬过经济危机一样,他也熬过了这残酷的1977年。他连续两届赢得了大选,可惜,既然西德有总理魔咒,施密特也是逃不掉的。
施密特是唯一一个“死”于“建设性不信任案”的德国总理。“建设性不信任案”,顾名思义,包括两部分,第一是不信任,第二是建设性。也就是说,国会认为总理信不过了,不能用了,不能投票让他下课就完了,必须先选一个新总理出来,再罢免上一个总理。这项法律再次看出德意志民族考虑事情很严密、严谨。
施密特属于社民党,当时的政府是社民党和自民党联合组阁,基民盟在野。因为在某些经济政策上,社民党和自由党不能统一,自民党在内阁的几个大员请辞,自民党退出内阁,转而与基民盟合作。而施密特因为有些对东欧和美国的政策让社民党对他也很不满意,于是这三大政党都想让他下台。根据“建设性不信任案”,基民盟的科尔被选为新总理,大家都没意见,国会投票,施密特下课。
1982年,德国历史上最神气的总理科尔上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