曼斯坦因计划

曼斯坦因计划

占领波兰后,帝国的军队平静了很久。西线一直没有开打,让所有人心里发毛。老希有自己的计划,斯大林和他有奸情,波兰和捷克都收复,后背是安全的,左边是自己的盟友意大利,他家正全力对付巴尔干半岛那些小国,希特勒顾虑的,是自己的右翼,丹麦和挪威。

1940年4月9日,德军入侵丹麦,4个小时,丹麦投降。

随后,对挪威发起进攻,遭遇了北欧人的顽强抵抗,英法联军也参与作战,到6月中旬才算彻底制服了挪威。而另一个北欧国家瑞典虽然号称中立,看到老希这么猛,也不敢耍态度,不仅以后继续给德国供应铁矿沙,还答应给德国的军队借道去芬兰。

准备就绪了,历史将会重演,骁猛的德意志军团将再战西线。

德国人打仗好看,就好看在人家从来就是严密计划、精确组织,这次再战法国,他们自然也有计划。

这次的西线作战计划定名为“黄色计划”,整个计划应该说是跟“一战”的施里芬计划差别不大。帝国的参谋部门还是认为,施里芬计划本身没错,错在执行失误,所以这次预备再试一次。

不过,有个军长反对这个计划,他的名字叫曼斯坦因。

纳粹虽然不好,不过德国军团那些将领却是出类拔萃的,老杨估计很多女“地主”,对于纳粹的将领们最花痴的就是隆美尔,或者古德里安,而对跟这两位并称纳粹三大名将的曼斯坦因就不甚了解。其实,如果真要从军事角度给这三位一个排名,曼斯坦因应该算是老大,而让曼斯坦因成名的,就是他推翻了“黄色计划”,制定了“曼斯坦因计划”。

黄色计划翻版施里芬计划:在法德边境正面佯攻,主力部队绕道比利时从北部进入法国。而曼斯坦因觉得,“一战”玩过一次的花样,英法应该是有解决办法了。曼斯坦因想出的办法是,法德边境正面佯攻,而比利时荷兰那边也是佯攻,将英法军队吸引到比利时,真正的德国主力,尤其是装甲部队突破防守最薄弱的比利时南部的阿登山区,渡过默兹河进入法国。而这支军队一进入法国就向英吉利海峡进发,这样一来,比利时的盟军和法国本土的军队就被分成两半。

这个计划非常大胆,最有问题的是,阿登山区是个山区啊,地形复杂,连步兵通过都很困难,坦克大炮怎么走啊?听着就不靠谱嘛。就在德国参谋部踌躇时,有个突发事件让他们做出了最后的决定。有架携带着“黄色计划”文件的飞机在比利时上空迷路迫降,德国人怀疑计划落入了英法之手,所以只好沿用了曼斯坦因的方案。

“一战”后为了防御德国,法国人在法德边境修建了一座绵延700公里的“长城”,也就是从法比边境延伸到法意边境的马其诺防线。这条法国长城坚固耐用,设施齐全,问题就出在,它不够长。

在曼斯坦因的计划中,如何突破这条固若金汤的马其诺防线根本是不值得考虑的,德国的C集团军会在这条防线上佯攻,不装模作样打一阵,人家白修了这么隆重一道工事。德国的B集团军继续完成“一战”时的工作,进攻荷兰和比利时,吸引大批的敌军过去死磕。而真正的主力部队A集团军则部署在卢森堡一线,他们最主要的工作是让坦克穿越阿登山区,而后强渡默兹河进入法国。

1940年5月10日,帝国对荷兰和比利时发出通牒,大意就是,德国人要打进来了,你们最好不要还手,否则管杀不管埋。

天一亮帝国的空军就早起上班了,荷兰和比利时顿时被炸成一片火海。5月14日,荷兰投降;5月28日,比利时投降。而就在A集团军穿越卢森堡的时候,这个地区就投降了。

这三个低地国家的投降不算最好的消息,最好的消息是:纳粹名将,古德里安的装甲兵团在空军的掩护下穿越了阿登山区,在色当渡过默兹河,将法军防线撕开一个大缺口。应该说,装甲兵团顺利进入法国已经昭示着曼斯坦因计划的成功。

装甲兵团按原计划向英吉利海峡挺进,英法联军被切割成南北两半,而进入北部比利时作战的英法联军在比利时投降后被迫后撤,40万大军挤进了港口城市敦刻尔克。

德国军队从三个方向压向敦刻尔克,英法联军唯一的退路,就是身后浊浪滚滚的英吉利海峡。5月23日,古德里安的装甲兵团,还有16公里就可以看到在敦刻尔克如同困兽般的英法联军。5月24日,世界历史上最诡异的事发生了,装甲兵团收到元首命令,停止前进,原地待命!

元首这个诡异指令导致的就是英国的“发电机行动”,在9天的时间里,英国海上力量总动员,奇迹般地救出了34万被困的英法军队,为后来的战斗保存了可贵的有生力量。

到底老希同志为啥突然命令装甲兵团停止前进呢?原因是多重的,老希昏头了是一定的。希特勒的心理素质一般,有点像炒股票的散户,很多股民,跌的时候很麻木,遇上大涨反而忐忑不安。老希也陷入这样一个心态,据他身边人回忆说,帝国的军队在前方势如破竹,元首在柏林惶惶不可终日,而且越是胜利他越是害怕,他总担心有自己没考虑到的风险。

英法大军被围敦刻尔克,希特勒想的却是,装甲兵团跑得太快,后援和补给都没跟上,敦刻尔克的外围有一片平原沼泽地带,万一陷在其间遭遇英法两面夹击,后果不堪设想。装甲兵团是闪电战成功的重要保障,金贵得很,以后的战斗还指望他们呢,不能受损失的。

这时,希特勒的右手戈林又自告奋勇,说是敦刻尔克那些困兽,只需要交给帝国空军,从天上就能搞定了。

以上是军事考虑,希特勒还有政治考虑。对他来说,英国人大部分是盎格鲁-撒克逊人,算起来也是日耳曼的族系,不属于要被灭绝的那部分,老希更多地是考虑让他们投降,而不是赶尽杀绝。老希还想到,他的前辈偶像俾斯麦对奥地利作战时,最后大胜时放了对方一马,结果收到了很好的外交效果。

后世的猜测说什么的都有,不管当时老希怎么想的,他肯定是出了昏招了,他手下留情没人承情,以后还要承受放虎归山的后果。或者,我们可以直接认为是上帝对善良世界的保佑?

打到这个程度,南下法国的战斗几乎就乏善可陈了,6月14日,德军进入巴黎。法国内阁辞职,将最丢人的投降事务交给了“一战”时法国的大英雄贝当元帅。

1918年,德国战败时,法国在贡比涅森林的一节火车车厢里让德国人签了降书;为了显得报仇彻底,1940年6月22日,德国要求在同一地点接受法国投降,让法国在同样的位置用同样的姿势签了降书。这次德国人灭亡法国用了6周时间。

意大利看到法国已经有点落水狗的感觉了,于6月10日也对法国宣战,而后在人家马上要投降的时候对其发动攻势,被已经决定向德国投降的法国军队打回家了。所以说整个二次世界大战,希特勒负责世界大战,墨索里尼负责“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