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阶段:丹麦人来了

第二阶段:丹麦人来了

哈布斯堡家族的胜利不仅让德意志的新教同盟很怨念,更让欧洲新教国家很惆怅。其实除了宗教方面的原因,还有更多的政治考量。当下的欧洲,看哈布斯堡家族不顺眼的有以下几家:英国、荷兰、丹麦、瑞典、法国。看不顺眼的原因各有不同。

斐迪南二世收复波希米亚,让英国的驸马爷流亡,所以英国人想收拾他家,加上英国人本来就对西班牙人感到不爽。

荷兰的矛盾比较复杂,原来的尼德兰地区不是西班牙哈布斯堡的属地吗,尼德兰濒临北海,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迅速,16世纪成了欧洲的商贸中心。西班牙发霉的封建制度一直限制尼德兰的发展,鉴于西班牙人太土鳖了,进化得过快的尼德兰人发动了一场战争跟西班牙决裂。经过半个世纪的斗争,人类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荷兰诞生了。1609年,西班牙勉强承认荷兰共和国,双方签订了一份12年的停战协议,大家注意,只有12年啊,两边都知道时间一到,还要再打,所以荷兰肯定是哈布斯堡家族的超级仇家。

而丹麦、瑞典、法国这三家想法一样,都担心哈布斯堡家族坐大,看斐迪南二世这势头,他肯定是想恢复大哈布斯堡王朝的权势,说不定他运气好,就把一盘散沙的德意志统一了,本来德意志就跟丹麦、瑞典在波罗的海的某些权益上有仇,一旦德意志成了气候,丹麦和瑞典都没好,正好这两派都是新教国家,可以打着保护新教的名义出兵。而法国呢,他家没有出兵的借口,因为他家也是天主教的,可法兰西一直想称霸欧洲,当然也视哈布斯堡家族为对手敌人。

法国人开始挑唆这些新教邻居们联手并肩上,这几家商量的结果是,法国在背后出主意,英国和荷兰在背后出钱出兵,由丹麦领头跟斐迪南二世正面械斗。丹麦人不愿意在自家院子里开打,所以在1625年,这支“新教”联军杀进了德意志西北部。这就是30年战争的第二阶段,又叫丹麦阶段。

像30年战争这么大的活动,肯定有明星表演的。30年战争名将如云,但是不管怎么排位,德意志方面的华伦斯坦都是当之无愧的头号巨星。

华伦斯坦是波希米亚人,一个新教国家的传统天主教徒,也是耶稣会的。华伦斯坦算是波希米亚中等贵族,虽然不穷,也并不显赫。他翻身得益于一桩婚姻,迎娶了比他大好几岁的富有寡妇,几年后,老婆死去,华伦斯坦就发达了。

作为波希米亚的天主教徒,新教起义的时候,华伦斯坦家的领地和庄园被没收了不少,他当时已经开始招募军队帮着天主教同盟军队作战,所以,波希米亚的新教徒失败后,华伦不仅收回了之前失去的土地和庄子,还接受了不少新教的财产,更加有钱了。

丹麦入侵时,斐迪南二世感觉,总是求爷爷告奶奶找人帮忙不是长久之计,他需要自己的军队。这时,华伦和他的雇佣军出现在皇帝面前,华伦跟皇帝表决心,他会帮着组建一支5万人的大军,还不用皇帝出钱。怎么会有这种好事呢?这5万人难道喝西北风就能打仗?华伦高深莫测地说了四个字:“以战养战。”这四个字可以翻译为:允许军队随便抢!

华伦的号召力不错,他真按自己的要求组建了一支庞大的军队,迎战丹麦人。3年的奋战,华伦的军队果然在斗争中不断发展壮大,到1628年时,华伦麾下的雇佣兵多达10万人,他本人成了神圣罗马帝国参加30年战争的绝对主帅,不仅将丹麦赶出了德意志,还一路追击,取得了丹麦北部的奥尔堡,等于占领了丹麦全境。丹麦人不得不签署协议,答应再不插手德意志的内部事务。

也就是说,第二局,哈布斯堡家族又赢了。华伦当然也是大赢家,不仅手握重兵,还拥有两个公爵领地,已经成为德意志最显赫的诸侯之一。打退了丹麦,华伦开始清理德意志内部的新教徒,既然是以战养战,大军所到之处,自然是形同蝗虫过境。而其他的德意志诸侯,也感觉到了某种危机。

大家想,回忆之前的历史,德意志这帮大爷们最怕什么?最怕皇帝拥有强悍的王权,如今斐迪南二世拥有华伦和他的军队,所有的诸侯都无法与之争锋,将来斐迪南二世真想灭掉这些诸侯,也不是不可能的。如此一来,诸侯们开始想办法了。

华伦战绩彪炳,皇帝封赏也很丰厚,可是斐迪南二世从没真心信任过华伦,因为华伦组建军队时开出的条件是,他对军队有绝对的控制权。这件事,对任何一位皇帝来说都是危险的,眼看着华伦越来越强,斐迪南二世此时真跟诸侯想到一起去了,那就是必须缴了华伦的兵权。

这阵子德意志难得地上下一心,皇帝和诸侯想裁撤华伦,人家华伦也感到自己受挤兑,根本不等皇帝下旨,先辞职不干了!德意志这几百年的历史啊,沉浮的封疆大吏无数,这么懂事听话的凤毛麟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