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5 不适宜入院和住院日的危险因素和原因

2.1.5 不适宜入院和住院日的危险因素和原因

危险因素指的是对某现象(一般而言是负向事件)有促进作用的特征或事件。有13篇入选文献对不适宜入院的危险因素进行了分析。这些研究采用的研究方法一般为二分类Logistic回归法(binary logistic regression),即将是否为不适宜入院作为因变量,而自变量则一般包括患者的人口社会学特征、疾病特征、诊疗情况等。根据这些文献的研究结果,不适宜入院的主要危险因素有年龄、性别、经济状况、患者居住地、入院科室、入院方式、社区诊疗服务利用情况、肿瘤诊断、早晨入院、周末入院、年龄·慢性病等,这些危险因素在文献出现的频次如图2-3所示。13篇文献对不适宜住院日的危险因素进行了分析,这些研究采用多元线性回归法,对可能产生较高的不适宜住院日的相关因素进行了统计学分析。根据这些研究的结果,不适宜住院日的危险因素主要有不适宜入院、年龄、住院时期所在的阶段(在前三分之一住院日/在后三分之一住院日)、住院日总长、外地患者、入院科室、医院所有制,这些危险因素出现的频次如图2-4所示。

图2-3 不适宜入院的危险因素研究结果

图2-4 不适宜住院日的危险因素研究结果

通过对文献中的不适宜入院率和不适宜住院日占比作散点图(见图2-5)可以发现,不适宜入院率和不适宜住院日的比例在一定程度上呈正相关关系(R2=0.212)。这可能是由于本身不适宜入院的患者病情较为简单、需要的服务强度较低,从而产生不适宜住院日的可能性也较高。虽然不同的评价环境、工具、不同的编码方式等都会造成所得到的危险因素产生差异,但是可以看出不适宜入院/住院日的主要危险因素为患者的一些基本特征和诊疗特征。也有部分文献指出,患者接受不适宜服务的程度与患者的经济情况有关[44,57],但由于这些国家一般已经实施了全民健康保险制度,因此,卫生费用的支付方式在文献中均未作为危险因素的候选变量。

图2-5 不适宜入院率与不适宜住院日百分比散点图

分析不适宜入院和住院日产生的原因是减少不适宜服务水平、提高医疗机构服务效率的重要途径,是采取有效措施进行干预的重要环节。在入选文献中,有21篇文献对不适宜入院和/或住院日产生的原因进行了探讨。其中,有9篇使用的是对不适宜原因进行定性描述的方法[26,57,6062,64,67,70,81],即在评价时,当评价者认为某评价对象为不适宜入院/住院日时,将其认为造成不适宜结果的主要原因和所使用的材料用文字进行记录;9篇文献使用的是AEP的原因列表[42,50,53,56,59,63,65,71,76];3篇文献使用的是延迟工具[43,58,78]。从调查结果来看,造成不适宜入院的主要原因是相关诊疗可在门诊进行或过早入院;造成不适宜住院日的原因则主要有等待检查、缺乏转诊机构、外地患者出院等待成本较高等。值得注意的是,在两项美国的不适宜住院日研究中,有88%和75%的不适宜住院日被认为是医生的责任,其他不适宜住院日则可归因为卫生系统和患者自身的原因[4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