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8 以科室为基础进行适宜性管理
从本研究的结果来看,在不同科室,虽然不适宜入院/住院日的原因相似,但不适宜入院/住院日的相关因素可能有所区别,且适宜住院日的结构也有所差别,这意味着最好的效用管理的层面可能是科室。由于适宜性评价的最终目标是通过利用管理(utilization management)来提高住院服务的适宜性,利用管理改进适宜性措施包括许多内容,如入院前审查(preadmission certificate program),强制性的术前补充性意见(mandatory second surgical opinion),计划性出院(discharge planning)等[192],这些都需要长期的调研和投入大量的资源,对科室管理水平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我国,由于资源限制,对每个病案进行适宜性评价可能并不可行。然而适宜性评价和效用管理却给我们提供了很好的思路,即从不适宜部分对症下药。在众多控制卫生费用的措施中,大多数关注的都是适宜性水平的高低,然而只有少部分学者对不适宜入院和住院日产生的原因、危险因素及相关危险因素发生作用的内在机制、可采取的改进措施进行了深入研究,因而,学界对于适宜性管理的基本单位仍未达成共识。在我国,科主任对科室的运行负责,但尚未开展按照病种管理和单个病例进行管理,因此,科室仍是医院管理的基础单元。在国外,进行适宜性评价的评价主体往往是第三付费方(如保险公司),然而,在医保总额预付制的背景下,医院为了节约开支,达到目标收入或者达到效用最大化,往往是由医疗服务的供方来对效率和质量进行监督。因此,本研究认为,从我国的具体情况来看,以科室为单位,从医院管理的角度提高入院和住院日的适宜性的可行性较高。如进行阶段性适宜性评价以及科室自评等,并将评价结果纳入其绩效考评,激励科室提高入院和住院日的适宜性,这样既不会对医保部门和医院管理部门带来过多的管理成本,也能因地制宜,根据科室不同情况对不适宜情况进行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