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3 信任品理论
1)信任品的内涵
根据对质量信息搜寻的难度来区分,市场上的商品和服务可以分为3种,即搜寻品(search goods)、经验品(experience goods)和信任品(credence goods)。其中搜寻品指的是需方可以在购买前通过信息搜寻获得其质量信息的商品/服务;而经验品则是那些在使用后才知道其实际价值的商品或服务[115]。当供方比需方更为了解需方所需的商品、服务的质量和数量时,该商品可称为信任品[116]。信任品的数量和质量信息无论在购买前还是购买后都难以获得,比较典型的信任品有医疗服务、维修服务、法律服务等。其特点是这些商品或服务一般都是由在交易中具有信息优势的专家来提供,专家在整个交易过程中既是需方的顾问又是商品或服务的供方。
入院和住院日是典型的信任品,即患者并不能准确判断自己是否需要住院服务,是否需要的是三级甲等医院的住院服务,以及需要多少个住院日的医疗服务。
2)信任品市场
信任品的存在给市场带来三方面的问题:一是供方降低商品质量;二是供方进行价格欺骗;三是均衡数量偏离适宜数量[117]。学者从这三方面分别对信任品市场进行了分析。
从医院的医疗服务角度来说,这三方面问题并不是全部存在。首先,患者发现自己的健康受到了一定的损伤,那么其就医的契约目标则是就医后的状态至少好于就医前,在这样的情况下,低质问题存在的可能性很小。此外,根据《全国医疗服务价格项目规范(2012年版)》以及《医院医疗服务项目成本核算办法(2014年版)》,我国医院提供医疗服务项目一般实施的政府指导价[118],患者没有讨价还价的能力,只能选择接受或拒绝某项服务,因此也不存在同一诊疗服务/项目对不同患者存在价格歧视的现象。虽然也存在不同医保的报销比例不同的情况,但对于医院来说,价格并没有差别,且对于相同卫生费用支付方式的患者,也不存在价格歧视。但从第三方面问题来说,医生可以通过提供更多或更少的服务项目来使最终发生的服务量偏离适宜数量,造成市场效率损失。
3)信任品相关模型
信任品相关模型一般须对以下三个方面进行假设:供给方的技术类型(如提供不同产品的成本)、市场竞争情况、买方信息结构和风险类型[119]。根据以上三个假设类型的不同,相关模型的效用形式和均衡类型也不同。
从供给方的技术类型来说,有服务水平和服务成本两类假设。在一般模型中,专家可以提供两种水平的服务,即高水平和低水平的两种[120-123]。相应的,某物品(如健康)有好和坏两种状态,这两种状态的概率分布往往是共同信息。专家可以选择高水平或低水平的服务方式影响市场均衡,如建议健康的“患者”入院或者建议应手术治疗的患者仅进行药物治疗等。在提供服务的成本方面,专家可以提供任意数量的服务或产品,边际成本为恒定值或者递增,如在Emons(2001)的模型中,医生可以在高成本和低成本两种策略中进行选择[122];而在Alger和Salanie(2006)的模型中,还将保留成本(适宜服务)和提供不适宜服务的成本加以区分,而提供不适宜服务的成本和保留成本的差值则为专家利用信息优势最大化效用时产生的“特征成本”[124]。
从市场竞争情况来看,在信任品理论模型中,一般均会假设供方之间存在一定程度的竞争,根据研究市场的不同,模型中的竞争方式也有所不同,如在Wolinsky(1995)的模型中,消费者在一定的搜寻和等待成本下,通过提供不同的价格,由专家来选择接受或不接受以达到市场均衡[120];在Alger和Salanie(2006)的价格竞争模型中,供方在诊断和治疗市场上均存在竞争,且市场上总是存在提供低价服务的专家[124];Gabszewicz和Resende(2011)则提出了两个生产差别化信任品的厂商的竞争模型[125]。在信任品市场中,另一个阻碍竞争的重要因素就是诊断所产生的规模经济。通常需方发现某种耐用品(如健康)受到了一定的损伤,而对具体损伤的大小和需要的维修强度缺乏信息,因此,专家通常需要在维修或治疗前进行诊断,且对诊断进行一定的收费,诊断费用既可能是内生的也可能是外生的。在入院/住院日适宜性研究中,还需要考虑某些检查具有的时效性,如需方拒绝某些诊疗建议时,重新做检查的成本,排队成本、挂号成本、需要继续忍受的疼痛等,这些都是影响搜寻决策的重要因素。
最后,几乎所有的模型都在某种程度上认为信任品的质量是可验证的,也就是需方可以通过一定的方式或付出一定的成本,改变市场上的信息结构,了解服务的供给及其成本情况。多数模型中,需方被认为是风险中性的,且其效用仅取决于其现金收入与支出情况[121,122]。
由于以上三个基本假设的类型不同,研究人员所得到的均衡类型也有所区别。有学者认为,在没有效率损失的情况下,贝叶斯均衡[1]有可能存在于提供“不实”服务成本过高,从而医生将诚实提供服务的适宜数量和质量的情况下[124]。Wolinsky(1993)则认为在诊断成本足够小的情况下,患者总是会拒绝其就诊的第一名医生进行较为昂贵的治疗方案的建议并前往第二名医生处就诊,从而患者就医的第一名医生将总是推荐较为一般的治疗方案,从而产生第一名医生仅提供一般医疗服务的专业化均衡[126]。
4)信任品理论评述
信任品理论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其适用的市场专用性较强。一般而言,用于分析某市场的理论模型与另一信用品市场的情况差别较大,如有机食品和出租车服务。因此,虽然信任品理论为分析医疗服务市场上供需方的行为提供了有用的依据,但将这些模型用于分析入院和住院日的适宜性情况时,仍然存在一定的不足。
首先,专家和患者都是理性的效用最大化的参与人,大多数模型没有充分考虑供方和需方效用不只存在冲突,也存在一致的情况,即在卫生服务市场中,医生有时不仅是自身效用的最大化者,而且通常也是患者效用的代理人。其次,在信任品理论中,购买方可以通过观察服务的最终结果(是否康复)来验证是否获得了所需的服务,然而不适宜入院和住院日的结果往往是无法观察和求证的。再次,几乎所有的模型均假设需求方是同质的或者其需求情况满足同样的概率分布。在医疗服务市场上,由于医疗保险的存在,供需方的效用情况也会发生变化,因此,供方或需方同质的假设不适用于研究入院/住院日的适宜性。多数研究认为,提供低效的或不适宜服务所需的成本为0,这也与医疗机构仍需为患者提供护理和床位服务等仍需成本的现实不符[126-128]。最后,信任品理论仅关注了在某些专家市场上由于供需双方效用的对立所产生的过度服务或价格歧视等现象,然而,接受医疗服务的结果往往还受到许多其他因素的影响,如满足患者要求或者特殊环境(如当地缺乏其他诊疗机构)等,这部分的效率损失与专家行为无关,在研究时应予以区别对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