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 工具、样本和方法

5.1 工具、样本和方法

根据本书第3章C-AEP评价标准,对样本医院的不适宜住院日状况进行评价,具体住院日适宜性评价流程如图5-1所示。

本研究不适宜住院日的样本病案与入院适宜性研究中的样本一致。评价由两名评价人员一同进行,在评价入院适宜性时,评价者可以使用病案中所有与该住院日有关的资料和文件进行判断,这些内容包括入院记录、病程录、检查单、医嘱单、护理记录、会诊记录、告知书以及抢救记录。当某住院日符合任意一个C-AEP的住院日条目时,则该住院日可被判定为适宜住院日,评价者应记录该住院日符合的所有C-AEP条目;当某住院日不符合任何住院日指标时,则判定其为不适宜住院日,而其不适宜住院日原因则由评价人员进行记录并分类。当某住院日符合至少一条C-AEP住院日条目但评价人员仍然认为应判定其为不适宜住院日,或某住院日不符合任何条目但评价人员仍然认为应判定其为适宜住院日时,则应使用凌驾选项。凌驾选项需要两个评价人员达成一致意见方可以使用。评价结束后,评价人员就评价结果与相关科室的医生和医院管理人员进行非结构性访谈。

图5-1 住院日适宜性评价流程

由住院日相关资料提取的变量有患者基本信息、诊疗信息、费用信息和住院日适宜性信息。其中患者基本信息包括病案号、性别、患者年龄、户籍所在地、婚姻状况以及就业状况。诊疗信息包括:入院日期、入院类型(适宜/不适宜)、入院途径、入院次数、出院日期、第一诊断、合并症、手术情况、转科情况、输血情况、重症监护情况、并发症情况。费用信息包括:住院总费用、床位费、放射费、护理费、化验费、检查费、手术费、输血费、输氧费、西药费、诊疗费、治疗费、中草药费、中成药费。入院适宜性信息包括入院适宜性评价结果、住院日适宜性评价结果、符合的C-AEP条目、不适宜住院日原因。对合并症的量化处理同第4章(见4.1.2)。

本研究使用Microsoft Excel(Version 2010)和Epidata(Version 3.1)进行数据录入,使用SPSS(Version 20)以及SPSS AMOS模块进行数据的统计分析。用柯尔莫哥洛夫-斯米诺夫检验和直方图对连续变量的正态性进行检验;对连续型变量采用中位数(median)与四分位差(interquartile range)的形式进行描述;非连续型变量使用频率和百分比进行描述;两组间均值差异的显著性采用t检验(正态分布)或曼-惠特尼U检验(非正态分布)进行验证;对多组间连续变量分布的差异性使用克鲁斯卡尔-沃利斯检验进行考察;使用皮尔逊相关系数检验考察组间占比差异的显著性;采用斯皮尔曼相关系数检验对非正态连续变量间相关系数差异的显著性进行验证。选取在相关文献中与因变量(不适宜住院日)相关的自变量(患者的性别、年龄、居住地、婚姻状况、就业状况、入院途径、入院次数、主诊断、合并症),对研究者根据本研究的性质认为应纳入的变量(是否转科、是否输血和重症监护情况)进行单因素分析,并采用多因素回归分析探索不适宜住院日的相关因素,将在单因素分析显著(p<0.200)的变量纳入多因素回归分析模型,采用霍斯默莱梅肖检验对回归模型的拟合优度进行检验。

根据理论和实证结果建立路径分析模型,了解不适宜住院日对住院费用产生影响的作用方式和程度。路径模型拟合情况采纳整体适配的卡方值χ2、卡方值与自由度之比χ2/df、渐进残差均方和平方根(root mean square error of approximation,RMSEA)、比较适配指标(comparative fit index,CFI)以及临界样本数(critical n,CN)来进行考察。根据Yuan和Bentler(2007)的研究,当χ2/df<5.0,RMSEA<0.10,CFI>0.90,CN>200时,可认为模型整体适配情况良好[1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