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1.4 入院和住院日适宜性受患者住院费支付方式的影响
本研究通过建立Logistic回归模型,对不适宜入院的相关因素进行了分析。样本医院心脏科不适宜入院的主要危险因素是住院费用的高自付比例、门诊入院、再入院以及第一诊断为冠心病;骨科的主要危险因素则是在业、住院费用的高自付比例以及下午入院。此处为了体现本研究基本模型中住院费用的自付比例对患者就医行为的影响,对患者的报销比例进行了分组,但由于在本研究样本中参加基本医疗保险患者的住院费用自付比例差距不大,在实际中也可以认为住院费用高自付比例的患者即为自费患者。
本研究通过建立多元回归模型对不适宜住院日的相关因素进行了分析。与心脏科不适宜住院日天数相关的因素主要有住院天数、户籍所在地、入院途径、住院费用的支付方式、年龄、第一诊断为心肌梗死以及是否转科。其中,住院天数、外地户籍、再入院以及自费患者的不适宜住院日更长,而年长、心肌梗死患者和转科患者的不适宜住院日较其他组别更短。与骨科不适宜住院天数相关的主要因素有住院天数、住院费用的支付方式、是否手术、第一诊断(肿瘤)以及年龄。其中,住院天数、住院费用自费、年长的患者不适宜住院日更长,而手术和肿瘤患者的不适宜住院日较短。
综上所述,2个科室不适宜入院和住院日的相关因素既有区别,又有共同点。其中,2个科室不适宜入院的共同危险因素为住院费用的自付比例/支付方式,而不适宜住院日的共同相关因素则为住院天数和住院费用的支付方式。本书认为,由于2个科室的诊疗模式、疾病构成以及科室管理方式的不同,其相关因素也必然不同,但通过分析2个科室相关因素中的共性部分,能为减少不适宜住院日、提高住院资源配置效率提供有意义的解释。
几乎所有的住院日相关因素研究中,住院费用支付方式不同的患者,住院天数和住院费用也不同。这些研究仅强调了不同住院费用支付方式的患者住院天数和住院费用均不同这一结果,但并未指出其内在原因。虽然在本书中,住院费用支付方式对住院天数的影响并不显著,但住院费用支付方式既是不适宜入院的危险因素,也是不适宜住院日的相关因素。其中,住院费用支付方式对患者住院日组成结构造成影响从而对患者的住院天数和住院费用带来影响。因此,了解住院费用支付方式对入院和住院日适宜性的影响,对于提高其适宜性具有重要意义,对控制住院日和住院费用也具有重要意义。
在入院适宜性的基本模型中,本书认为住院费用的自付比例/支付方式对患者是否接受医生入院建议的概率造成影响,从而间接对医生做出不适宜入院建议(即建议不适宜入院的患者入院)的概率造成影响。在医生做出不适宜入院建议的概率较低时,住院费用自付比例越高,不适宜入院率也越高;在医生做出不适宜入院建议的概率较高时,住院费用自付比例越高,不适宜入院率越低。从本书的实证结果来看,样本科室医生做出不适宜入院建议的概率较低。而住院费用的支付方式对住院日适宜性产生影响的机制在于,医方对不同住院费用的支付方式的患者提供不适宜住院日的约束不同,在使用基本医疗保险的情况下,医方受到医疗保险控制费用和对患者健康的责任心的双重约束,而在住院费用自费的情况下,医方仅受到对患者健康的责任心一种约束。因此,医保患者的不适宜住院日较住院费用自费患者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