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  整体直观能力于接地价值意义

5.1 整体直观能力于接地价值意义

曾有接地同仁问我,在总长240m的放射形水平接地极上,连接16个接地模块(见图5-1),接地电阻值如何计算?接地模块所起作用有多大?他研究了几个星期,但总也算不出来。

978-7-111-46346-7-Chapter05-1.jpg

图5-1 连接16个接地模块的总长240m的放射形水平接地极

978-7-111-46346-7-Chapter05-2.jpg——接地模块

尽管当时我还未曾研究接地模块,但仍能在瞥了一眼后凭着直觉随口告诉他,这是一种非常低效、极不经济的接地形式,除非有太多的时间和资金无处消耗,否则永远不要将时间荒废在这种接地形式的计算上(事实上,大多数工程师也不大可能计算出接地模块在该接地极上的降阻效果)。

结果,这位同仁对我很生气,觉得我太轻浮,并指出,除非我能推导出计算公式,并且,进行实验论证,否则就没有说服力。还教训我,搞技术的要认真、严谨,要有一颗谦逊的心。在水平接地极上加装接地模块有何不对?只要能进一步降阻有何不可?解决问题才是正道!

然后,他去泡了一杯茶,小口抿着。看着他心情逐渐趋于平缓,我终于答话了:“其实,你刚才去泡茶时可以换种行走方式,也许像青蛙一样蹦跳着过去并且像螃蟹一样横行着过来更加经济、省力,说不定这还有助促进灵感,一下子解决困扰你几周的接地模块降阻效果问题。”

他立马急了:“瞎扯什么?这怎么可能?”

我:“怎么不可能?除非你现在就去尝试一下,我来协助测试和计算,否则没有说服力。我们搞技术的要认真、严谨,要有一颗谦逊的心,得讲科学,通过生物力学计算论证,还得结合实践,以事实说话。”

他恨得差点就将手中的茶杯给砸过来。

我进一步解释,同样的费用,在放射接地极上加装接地模块等于让一个人放弃了正常的行走模式另辟蹊径,譬如像青蛙那样蹦跳,或者螃蟹那样横行……

他仍旧将信将疑:“我还是不敢相信,你这反应也太快了吧?学物理出身的应该更加严谨、科学才对,可你正好相反。”

我:“你错了,这正是注重科学素养的体现!长期沉淀、积累起来的知识结构在我大脑中形成一幅凝练的物理图像,从而能使得我在瞬间依靠直觉本能作出最准确的判断。看过国际象棋比赛吗?象棋大师可以数秒记住整个棋局,瞬间走出最正确的一步,从而能同时跟十多人对弈取胜,而那些不能一眼洞悉整个棋局的,永远成不了大师,需分析时间越长者,水平往往反倒越差。”

因此,精准的系统知识结构可以凝练成一幅精妙的物理图像,从而能促使人依靠直觉本能与瞬间对复杂的接地形式作出最准确的判断,解决各种常规公式所不能及的难题。

978-7-111-46346-7-Chapter05-3.jpg

图5-2 半球形的立体地网草图

另有一接地同仁听说有可以布置成半球形的立体地网理念后(曾一度在华中地区流行,并形成了批量的论文),便画了一草图(见图5-2),一圆环,内置两根交叉的水平接地极,外加一垂直接地极,从而组成一半球形立体地网。希望我能助他推导出接地电阻公式,从而验证其合理性。

我便一口拒绝了,告诉他,这是一种极为低效的接地形式。

这也是整体直观技能的绝对优势!

如觉得上述论述仍不够明确,那我再强调一下,管中窥豹、盲人摸象的偏颇思维对提高接地技术极为不利,如果能注意勾画物理图像,培养整体直观意识,那么:

•就有可能在较短时间达内收到像本章开头所提到的弗里曼·戴森师从费米大师的神奇效果——短短20分钟的交流所获比从奥本海默那里20年学到的还多。

•然后你很快就会发现,接地其实远比你想象得要简单,瞥一眼便能知道,使用接地模块就像正常人放弃直立行走像青蛙跳跃一样不合理。尽管接地模块至今仍在很多地方流行,并曾一度误导了很多设计人员。

最后需要说明的是,上述评论绝非为了标榜我很聪明和讽刺现实,只是为了介绍沉淀下来的那些科学巨匠们的智慧并启发自己。事实上,熟知我的朋友都知道,本人正好是个偏好代数运算(容易忽视几何图像)的偏执狂,总是不自觉地陷入管中窥豹、盲人摸象的偏颇中。因此,弗里曼·戴森等科学大师的整体图像观给了我极大的震撼,使我大为受益,所以才会在此介绍给大家。

一个基本的事实就是,本书无疑是现今接地书籍中最为浅显的一本,不涉及多数高深、复杂的公式推导。本书只想实实在在地分享本人所能及的简单智慧。犀利、尖刻的文风正好是本人骨子里缺乏整体图像观的直观反映。因此,本人以为,大多数工程师整体直观感是可以轻易超过我的,只要有了相应意识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