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2  将接地材料与降阻效果混为一谈

16.2 将接地材料与降阻效果混为一谈

接地电阻值与接地材料无关,只与接地体形状、面积以及土壤电阻率等相关;接地材料仅关乎寿命。这是世界主流的共识,也是国际标准IEEE 80-2000《IEEE Guide for Safety in AC Substation Grounding》、IEEE 1243-1997《IEEE Guide for Im-proving the Lightning Performance of Transmission Lines》等国际规范、标准所公推的设计理念。

然而,我们却独具创意,试图通过某种特殊的材料来降阻:

•在世界其他各国都通过专业的电气工程师来解决降阻问题时,我们却试图依靠不懂电气的材料专家(设计降阻模块、降阻剂等)来解决输变电线路等降阻问题。

•当其他国家试图通过材料专家来解决接地腐蚀问题时,我们却让材料专家来制造腐蚀问题,将接地钢材寿命缩短至一半甚至更短。

我们曾一度大量采用降阻剂来降阻,使用得最多的为输变电线路,高峰期每年耗资过千万,不过收获的却是过亿元的经济损失,降阻剂已被大多电力局所禁用。

尽管降阻剂一度被输变电线路广为采用,但各大设计院均采取了非常谨慎的态度,不求无功,但求无过,视降阻剂无效考虑,仅依靠普通圆钢或扁钢接地极将接地电阻降至目标值(事实上国际标准IEEE 80—2000等也不承认高土壤电阻率区降阻剂效果更好的论点,要求根据其形状按照常规公式计算接地电阻)。不过降阻剂还是导致了极为重大的经济损失,大量腐蚀接地极,使得接地钢材的寿命缩短至5年、甚至更短的2年。

排在降阻剂之后便是接地模块。其接地公式的推导比较复杂,接地极形状越是复杂,公式推导越是艰深、庞杂,往往会超过一般电气工程师的计算能力,国外遇有这种情况就是请更为专业的高校电气研究人员计算。我们干脆交给了不懂电气的材料人员,于是搞出了无法实践应用的模块状接地极。

更为糟糕的是,接地模块还会腐蚀钢材。尤其是符合GB/T 21698—2008《复合接地体技术条件》的,模块附近的钢材接地极会遭到氧浓度差、化学离子等多重腐蚀,半年之内便会严重锈蚀,重蹈降阻剂之覆辙。

上述现象危害在输变电线路中最为严重,变电站却好得多。主要是因为后者发生故障后所造成危害要远远高于前者,管理更加严格,技术实力更加雄厚,接地建设也更加规范。

本书郑重建议,有关输变电线路等各决策单位尽早规范接地建设,应该像欧美国家或者国内变电站接地建设一样,将接地设计交由负责的电气专家来完成,要注意避免降阻剂、接地模块(复合接地极)等材料造成的严重腐蚀危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