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4.1 名校设总与中学学历工程师的典型案例(1000kV特高压输变电线路面临
的重要隐患)
输变电线路系统接地规范性仅次于变电站,其典型接地形式也是本书最为推崇的一类。
尽管之前曾大量应用降阻剂,但设计院都采取了非常谨慎的态度,仅使用,但不考虑其效果。
不过,一旦接地模块进入该系统后,设计便开始变得混乱起来,尤其是新建1000kV特高压输变电线路,问题最为严重。
GB/T 50065—2011《交流电气装置的接地设计规范》、GB 50169—2006《电气装置安装工程 接地装置施工及安装规范》等要求:“在土壤电阻率ρ>2000Ω·m的地区,接地电阻很难降到30Ω以下时,可采用6~8根总长度不超过500m的放射形接地极或采用连续伸长接地极。放射形接地极可采用长短结合的方式。接地极埋设深度不宜小于0.3m。接地电阻可不受限制”。
之前的设计、规范多遵循相应规则,然而,接地模块出现后,这种规则却被打破了。
在对新建1000kV特高压线路基站进行勘测时,发现个别地带出现了15000Ω·m的高电阻率,于是出现了如下分歧:
•专业、负责的设计院专家认为电阻率太高,不应有30Ω的接地电阻值要求,否则投资将会高得难以想象,而且,辐射形接地极过长后便失去了防雷效用(但可进一步降低工频电阻)。该观念与GB/T 50065—2011、GB 50169—2006、DL/T 621—1997等相合。
•但却有接地模块厂商却坚决反对,声称采用他们的接地模块可以以较低的成本降至30Ω(事实上,模块并不是世界主流认可的接地形式)。
【注意】
•设计院专家有着系统、专业的电气知识体系,精通沉淀了百年科学家集成智慧的电磁学理论。接地是电气中最艰深的一专业,需要精湛的电磁学功底方能完全理解。一些大型设计院专家则是名校毕业,有着相当出色的电气知识体系。
•接地模块研发者则是缺乏电气知识背景的化工专业。
设计院专家显然不信那些模块厂商,要求其给出单个模块接地电阻值的计算式,使用接地模块的接地设计方案以及设计依据。
然而,却没有任何厂商给得出这些东西,他们只能给出单个接地模块的经验公式。该公式模棱两可,里面含有一些经验参数。而经验参数无法表达清楚,只有厂商能根据现场情况确定。要想确保接地模块实际效用,还必须有严格的施工工艺。而该工艺又说不清、道不明,也只能厂商亲临现场施工才能做到。
总而言之,如果谁根据厂商提供的经验公式计算出来的结果与实际不合,那么肯定是该人用错了里面的经验参数,绝不是厂商提供的经验公式的问题;如果其他人使用接地模块未能达到厂商宣传的效果,那么肯定是使用方施工工艺不合格,而不是接地模块效果有问题。
事实上,接地模块厂商其实是在传达这样一则信息,只有让他们将整个接地工程拿下,接地模块才能起到他们宣传的效果。如果是其他人采用他们接地模块却达不到效果,责任不在他们。
有1000kV特高压线路业主相信了接地模块厂商这种玄乎的理论,将相应基站接地工程包给了接地模块厂商,6万元一个基站。
其实,接地模块厂商这种复杂、玄化的手段,具有“伪科学”(因为不可证伪)的典型特征。
请注意,科学的基本特征就是,可以用一套世界通行的客观标准衡量,实验具有可重复性。不论是爱因斯坦相对论还是杨振宁、李政道提出的宇称不守恒定律,都能用明确的公式表述清楚,让全世界每一个相应领域科学家所理解;而且,其正确性可以为全世界任一相应实验室所验证,只要按照其标准严格执行就行。如果某项理论不能用明确公式表示清楚,或者说,结论不能为其他实验室所重复,那么唯一的解释就是该理论有误。
而那些接地模块理念既说不清楚,效果也无法被他人所重复验证,这种理念就科学而言,是错误的,一般只能达到宣传自己的效果。非常遗憾的是,这里却让某些特高压线路接地的决策层深信不疑。
显然,接地模块厂商所拿下的接地工程最终都会通过测量验收。道理非常简单,之前已经多有强调过了。线路上的测量相当宽松很不规范,测量时电流极放线一般就40m,比单根辐射形接地极还短得多,属网内测量,将80Ω测成10Ω是常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