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别统计数据未必属实
根据我们对通信系统的了解,在“接地电阻在5Ω以下的占74%”当中,很有可能是大部分的实际接地电阻值高达十欧甚至数十欧的。YD 5098—2005之前,各区所公示的接地电阻值数据并不十分可靠。我们在协助某区移动公司进行防雷改造时,重新检测那些遭受雷害的基站接地电阻值,发现其接地电阻值全都在10Ω以上,其中大部分在20Ω以上,而之前他们所公示的接地电阻值全都在5Ω以下。
这种类似的虚报接地电阻值的现象在联通、移动公司屡见不鲜。事实上,甚至可以说我们就未见不虚报的,这是通信系统之前错误的决策导致的必然结果。对于高土壤电阻率的地区,电力系统往往需投资数万元才能将接地电阻值降至20Ω,极少数特别恶劣的往往须投资6万元多才能降至30Ω,而通信系统往往要求各单位以每个基站不足2000元(更多的则是低达数百元)的投资将接地电阻值降至5Ω,下属单位恐怕就只能弄虚作假了。
我们在跟一些通信单位交流时,指出5Ω的接地电阻值要求不合理,不可能都满足。他们一开始则觉得不可思议,并反驳:“这是我们在全国的统一要求,大家都做到了,怎么可能不合理?”直到后来我们拿出电力系统的规范和一些图样给他们看,他们才明白,原来整个系统在这方面普遍存在问题。
因此,之前通信系统那些用来证实低接地电阻值区更容易被雷击的数据中,很有可能有相当部分是严重失实的。
至于轻度失实,那就更为普遍了。之前通信系统普遍存在着测量方法不对导致测量值偏低的现象(见本书第8章图8-1,主要是电流极距离dCG、电压极距离dPG过短),而YD 5098—2005似乎并没有意识到该问题。YD 5098—2005想当然地强调,在地质不均匀时,应通过不同方法(三极法、三角法)或方向的测量进行校验,并指出这很必要。
事实上,如果放线长度电流极距离dCG、电压极距离dPG过短,再多的测量方法和方向都无济于事,除了会得出一系列普遍偏小的接地电阻值。正确的方法应是,增大电流极、电压极与被测接地装置的距离(即增大dCG、dPG)。
因此,在YD 5098—2005制定者亲自参与调查的50个基站中,他们极有可能将一些基站接地电阻值测低了,从而得出了偏颇的结论。请注意,除非方法错误,测量线偏短,否则不可能想出通过不同方法及方向校验接地电阻值的,可这正是YD 5098—2005这样一个国家规范所强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