轴辐式物流网络建立
2025年09月26日
三、轴辐式物流网络建立
聚焦存在于无水港与海港、无水港与延边口岸之间的一些外部影响因素,如来自地方政府或沿海港口、延边口岸的物流成本补贴,地方政府之间或者地方政府和沿海港口或延边口岸之间合作提供的通关流程简化程度,无水港与无水港、无水港与沿海港口或无水港与延边口岸之间的铁路可达性等,针对这些因素对每一无水港与候选无水港、无水港与海港、无水港与延边口岸节点对收集基础数据信息。应用基于OWA 算子的物流引力影响系数评价方法,得出13个候选枢纽无水港与13个沿海港口及5个延边口岸之间的物流引力影响系数矩阵。
基于物流引力影响系数矩阵,依据以上收集沿海港口与延边口岸的外贸货物吞吐量数据得到沿海港口与延边口岸的物流质量,见公式(4-15)和公式(4-16)。而根据第一阶段无水港对内陆城市的辐射关系结果,可以计算出通过该无水港的所有腹地城市的进出口集装箱货物总量,即为该无水港节点在第二阶段物流引力模型中的物流质量,见公式(4-17)。
再结合之前收集的无水港与沿海港口、无水港与延边口岸之间的铁路运输距离数据,运用第二阶段物流引力模型,如公式(4-14)所示,可得39个无水港与13个候选枢纽无水港、39个无水港与13个沿海港口、39个无水港与5个延边口岸节点对之间的物流引力。
然后根据对不同连接机制的设计,可建立起各类港口节点之间的连接关系,再加上第一阶段中求出的内陆腹地城市与无水港节点间的辐射关系,即可得到内陆腹地—无水港—沿海港口或延边口岸的轴辐式物流网络。笔者根据不同网络定位和现实情况,提出了三种不同的连接机制,分别为:(一)仅考虑内陆无水港为枢纽节点;(二)内陆无水港和海港为枢纽节点;(三)内陆无水港和跨境内陆口岸为枢纽节点。不同机制下的整个网络结构分析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