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无水港的物流网络结构
2025年09月26日
二、基于无水港的物流网络结构
由第三章研究可知,无水港可以实现内陆地区与“一带一路”物流网络的对接,实现内陆地区的外向型物流功能,但目前能力还比较弱,没有形成结构合理、高效便捷的跨境物流网络体系。针对这一问题,本书在现有无水港资源基础上提出了一个两阶段物流引力模型,设计出将内陆地区通过无水港的辐射与枢纽作用连接到沿海港口与延边口岸,进而对接到“一带一路”的轴辐式跨境物流网络。首先,应用主成分分析研究了内陆地区现有无水港的物流质量,在此基础上应用基础物流引力模型确定了无水港对内陆地区(以地级市为单位节点)的辐射关系,并确定出候选枢纽无水港。其次,考虑外部环境和政策对无水港、海港、延边口岸之间物流引力关系的影响,基于有序加权平均(OWA)算子的多属性决策方法提出了一个新的“物流引力影响系数”,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种改进的物流引力模型,并设计了3种物流节点连接机制,对各类港口节点(例如,无水港、海港和内陆口岸)的连接关系进行了分析。基于3种连接机制,以我国辖域内具有无水港布局的所有内陆省为研究范围,构建了17个内陆省的196个地级市与分布在其内的39个无水港及其13个沿海港口、5个延边口岸组成的轴辐式物流网络。在对网络结构设计与分析基础上为内陆地方政府对无水港的定位、无水港与海港或延边口岸合作,以进一步提升内陆地区在“一带一路”跨境网络中的枢纽与核心地位提出了决策支持与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