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二
孟蕾博士的大作《中国当代生活陶艺探究》即将出版。她的博士选题以及已经形成的书稿都引起了我很大的兴趣。
大约距今一万余年以前,人类进入了新石器时代,这是迄今为止在人类史上最具有革命意义的事件。它的三大标志为:人类的定居、农业的产生、制陶业发展。定居提供了生活与创造的稳定平台;农业产业提供了人类生存需要的最基本的生活资料;制陶业在前两者的基础之上发展起来,它是人们为了生活需要的主动创造,以黏土、水和火焰的相互作用,造制了自然界所没有的物质。制陶体现了人类的创制功力和审美水平,造成了符合一个民族所适用和欣赏的器用。一万多年过去了,现代人使用的器物,大部分还是属于硅酸盐体系的创造,例如玻璃、水泥,尤其是当代陶瓷制品。人与自然的共同奋斗努力是那么有趣,最早人类利用自然资源创造的新的器物是从陶器开始的,一万多年以后还是指向了陶瓷,这是一个完满的大圆圈式的回归。
如果说中华民族的造型艺术除了服从于实用以外,还提供了感性之美,表现了一种模糊性、朦胧性,脱形取神。从埃及和两河流域出发,一直到地中海文明生发的西方艺术,除了实用之外,强调一种理性之美,符合具象的度量之美。所以中华的写意艺术特别发达,西方写实的艺术特别发达。这两种基本艺术理念的发展,影响着工艺美术,直至影响着陶瓷、玻璃等实用造型的发展。
在中国不晚于明代,西风东渐,中国人开始越来越自觉地,通过度量性的实践,贴近理解世界性的语言,使中国的造型艺术和工艺美术发生了越来越深刻的变化。在西方不晚于印象主义的产生,越来越强调感性的因素,大量的现当代艺术,已经不再追求所谓的具象准确;在西方艺术家当中,甚至产生了对东方艺术的膜拜。以上现象是客观事实,表现了两大文明板块、两大艺术表现体系在逐渐地靠拢。
这本书讨论的“中国当代”的概念很有意思。当代可以简单地理解为以电脑技术为主导的后工业时代,人类的生活内容、生活节奏乃至于审美趋向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至于“中国”,有着改革开放的背景,有着在科技产业上追赶的进步,可是有没有融入“当代世界”,这还是个问题。从工艺美术的界面,更是需要认真思考的,其中有世界现代的、中国传统的,实用导向的、审美探索的,手工作坊的劳作、科研院所的语言,精品杰作、普通商品等等捉对的要素的激烈碰撞。本书没有回避这些问题,适时地甚至是超前地提供了自己的思考。在这部著作中,无论举例也好,厘清思路也好,还是分析工艺流程也好,都是具有说服力的,都能够对未来陶艺的发展提供很好的借鉴。这本书是具有总结性和探讨性的,符合时代的要求。
我经常说,大学从本科教育、直到硕士博士教育,本质上都是素质教育,培养由一般的科研人才到高级科研人才的应有的素质。这本书反映了孟蕾博士材料组织和科学研究的功力。当然,就这本书所反映的现代陶瓷技术、艺术而言,还是留有不小的余地的。我想,作为作者,她会继续努力,从理论上、实践上,在未来做出更大的贡献。同样,作为本书的读者,也会就当代陶瓷工艺的问题,从不同的角度,提供更有分量、更有价值的研究建树。所以这本书,也起到了开启一个研究门类的作用。
用28字小诗作结:
“人类文明看冶陶,造型实用领风骚。
更新更美随时代,探索欣荣待尔曹。”
2020年小满,序于长安
周晓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