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现代主义思想

二、西方现代主义思想

现代艺术是西方工业文明的产物,又称现代派艺术。自20世纪以来的各种艺术思潮非常前卫,具有先锋性[15]。德国哲学家弗里德里希·威廉·尼采(Friedrich Wilhelm Nietzsche)认为艺术家是追求自我高度和表现的扩张。现代主义的先锋性表现为“永无止境”的变换花样:立体主义、后印象派、表现主义、抽象派、达达主义、未来主义、波普艺术等,整体呈现出一种“反模仿”和“反再现”的姿态,对于“生成现实”的渴望远远大于对“反映现实”的描写,反思性地致力于现代文化的对话。

如立体主义尝试在二维的画面中表现出三维或者更多维的世界景象,这种关于物体相关性和连续性的思考为生活陶艺突破原有形式造型起到了思想启蒙[16]。又如“印象主义”开始在题材上和技法上进行改革,开始画新的城市生活。在表现中一反色彩写实规律,根据作者自己的感受赋予对象灵活多变的色彩。这些思想表现在生活陶艺的创作中,使得陶瓷艺术装饰突破了欧洲传统绘画为原型的优雅、而转向一种抽象变形。其“个性主义”取代“技术主义”,生活陶艺出现了标榜各种个性化语言的作品,其中独创性成为生活陶艺区别于其他产品的优势。

另外,语言释义学很好地继承了美的判断的普遍性,体现了西方20世纪现代美学的基本理念。艺术作品的欣赏过程成为一种开放的艺术理念的重建过程,每个欣赏者都会运用独有的理解方式进行创造。这时要求每个人看到并进行自我判断,并非是由他人来支配的、或以口号和原则操纵之下的盲从。这促进了生活陶艺更贴合于人们的日常生活,创作者个人的语言向社会语言推进。那么,生活陶艺就不仅仅是个人情感的表达,也不是某些“人类本性”的原样交付,更不是在一个意识形态的虚构中从天而降的,而是从人类整体思考出发,义不容辞地制造这个普遍性。基于艺术家和欣赏者之间知识结构、生活经验的差异性产生审美联想空间生活,使得生活陶艺的创作语言具有了艺术性、不确定性和开放性。突破了欣赏品质的审慎,促进了生活陶艺与现代大众生活的关系。

而此时,西方学者又提出了关于工业时代向知识时代转变的许多新理论。新理论包括德国社会学家、思想家、政治家达伦多夫在1959年提出的后资本主义社会(Post-Capitalist Society);当代美国批判社会学和文化保守主义思潮的代表人物丹尼尔·贝尔(Daniel Bell)1973年提出的后工业社会(Post industrial society);当代法国著名哲学家、后现代思潮理论家、解构主义哲学的杰出代表利奥塔即让-弗朗索瓦·利奥塔(Jean-Francois Lyotard)和美国斯蒂文·贝斯特(Steven Best)、道格拉斯·凯尔纳(Douglas Kellner)提出的后现代主义(Postmodernism)等。这种对大众世界认知的颠覆性刺激,将文化精英拉下了精神垄断的地位。面对这种变革,艺术精英仍然坚持寻找一种艺术形式,来解释和接纳当前的审美实践。如当代生活陶艺创作中,出现了越来越多的传统美学的“丑”,显然创作者绝对不是以丑为美进行创作,而是传统美学无法接受这些“丑”所寄托的关于美的愿望。尤其是随着理性的蒙难、人的失落和异化,生活陶艺创作者们开始嘲弄崇高,用滑稽丑怪、荒诞不经的造型、夸张疯狂的装饰形式,去体现一种独立的美学意识。这种审美无功利性以开放性与不确定性赋予了当代艺术更多的意义,启示大众应对工业文化的批判和反思,并积极参与对新时代格局的思考。

部分学者认为,当前无论是艺术创作还是设计创新以西方文化为主导,且在现代化的过程中人类文化正在趋同,在以经济主导的消费文化领域中这一趋势是较为明显的。但从文化角度来看,当代中国生活陶艺正在认同并接受西方现代艺术创作和设计理念,以及一系列的美学标准和评判体系,相比之下却放大了中国传统陶瓷工艺、思想、理念,未能从概念和文化层面上体现开放性。因此,中国当代生活陶艺要在创作和设计过程中体现中式文化特质,以中国传统陶瓷文化的内在特质、结构、思想为基础,借鉴、吸收或探索当代艺术文化,形成新的文化形态和特性。

中国当代生活陶艺应尊重中国传统的制瓷工艺、艺术、文化与理念。尊重传统之意,并非重复古代,若是那样就会造成停滞不前,甚至倒退。传统是有生命的,不可能没有创造和发展,传统的发展才是中国生活陶艺未来强大的基础。当然,传统的发展在任何时候都要以目标正确、表现完美、认识深刻为目的。在对生活陶艺的研究中,寻找当前必须得以继承和发扬的传统,接下来的任务就是将其在当代社会中、新的运用中健康地培育起来。生活陶艺作为一种特殊的商品,它具备商品的基本属性——使用价值和价值;作为商品的艺术性又有别于一般的商品,它的使用价值不是表现为某种物质的工具性,而是体现在精神和文化上——借以满足人们的某种审美需要和精神需要。所以在此意义上,生活陶艺所实用中的审美性、文化性所体现的艺术性超越了“艺术无用”和“为艺术而艺术”的美学观,成为一种生活艺术,或者说是一种艺术化生活。马克思的"生产完整的人"的光辉命题,将在工业文明进入信息时代的今天,通过对工艺劳动本体性、历史性美学蕴含的自觉意识、主动开掘和充分发挥而实践化,成为真正具有现实性的文化建设主题和人生实践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