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性艺术创作的悖反

二、理性艺术创作的悖反

生活陶艺作为现代艺术与手工艺界的结合,延续了传统陶瓷的基本工艺,但改变了之前由陶瓷匠人主导的活动标准。如在陶瓷艺术教育中郑宁先生一直强调陶瓷工艺技术的不断学习和与传统陶瓷文化的继承,而这些继承不仅仅停留在艺术家的艺术创作中,更应该在大众能够接受的实际生活中实现。所以该阶段的生活陶艺在创作理念上既能反映出中国传统陶瓷艺术的内涵与深邃,又能在具体的形式上表达一种审美独立。那么,就生活陶艺的创作理念而言,艺术家通过对自然意象的运用表达、对非完整形式的营构以及对釉色烧成感性创作的强调等,都很好地体现了该阶段生活陶艺的主要创作理念。

(1)自然意象的运用表达

图4-22 粗陶蜂窝纹梨形壶

图4-23 手工捏制成型的当代西式餐盘

图4-24 单人甜品餐盘设计

图4-25 皮制、麻绳与陶瓷结合的果盘

工艺之美与自然之美是紧密相连的。制陶的过程,就是与自然为友、天人合一的过程。在辛勤的劳作中实现心灵上的归合自然。只有遵循工艺自然之美才能得到真正的创作自由。制造者本身的工具(包括手)是造就人性化的根源,是陶瓷器物下手工留下的自然美感。中国古代以道家思想为核心的哲学观,崇尚天然真实,鄙薄雕琢伪饰,把自然朴素之美作为理想之美的典范。那么就其造型而言,以顺其自然,充分保留材质的本身属性,又不能屈服自然,以一定的人为创作适合的器物。随着对自然“物性”之美的回归,导致了从各个角度全方位地阐释“意象”之美的可能。

如黄胜先生在20世纪90年代末期间对韩国、日本的生活陶艺进行了走访考察。回国后,在1999年参加了北京世博会,在实践中发现,真正受到群众接受的仍然是具有中国传统审美的陶瓷产品。从2002年开始,把生活陶艺创作放到对青瓷的研究上,以景德镇的青白瓷作为突破口,从对青瓷的研究中表达一种对中国传统美学的理解。如图4-26,黄胜教授运用青釉装饰,选用中国文人善于运用的自然之景以刻划的装饰手法进行表现,其釉色的饱满、温润与隐隐约约的刻划之景装饰,很好地营造了对自然意象的情感表达。又如朱乐耕教授在1997年带景德镇陶瓷学院研究生课程时,就提出了生活陶艺和环境陶艺的概念,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创作能力。朱乐耕先生本人1980—1981年曾在中央工艺美院进修,向祝大年先生学习装饰画课程并且向范增先生学习线描。这样的教育背景使他的作品既有历史性的思考、传统技艺的研读,又有现代人的眼光与创新。如图4-27《夏日的梦》系列作品。该作品包括茶壶、茶杯、酒杯、大小不一的盘子、果盘、烛台、花插等。所有器物都是手捏成型,利用泥巴似干未干下手的捏、挤、压等不仅能够充分发挥艺术家创作过程中对工艺之美与自然之美的领悟,而且泥巴最自然的材质特性发挥得淋漓尽致。而整体以蓝白色高温颜色釉搭配,很好地把握了釉在流动过程中产生的色彩变化,在对烧成工艺控制中很好地体现了艺术家的创作情感。又如图4-28刷釉茶杯,以大缸泥掺入瓷泥,施以透明釉的同时保留了材质的质感,突出了产品材质的自然性。又如图4-29张凌云的《水云间》系列餐具设计,采用传统的餐具造型为原型,利用青花绘画装饰进行现代产品设计。以线之间稀疏的排列、浓淡的配合以及构成形式(装饰图案整体都不在器物的正中间)的变化为整体器物设计增加了灵动感,仍然保持“意象美”中原创的生动和鲜活,比运用青花进行的具象描绘装饰相比多了几许韵味和耐人寻味,突兀出来形成一种意象;又比纯抽象表现主义绘画没着没落更贴近大众生活,有种脚踏实地的含蓄自然美。而这恰恰符合中国传统陶瓷造物中将具体自然形态进行抽象归纳,最终形成一种审美意识和基础的创作规则。

图4-26 黄胜作品

当然,受到日本对自然意象表达的影响,中国该阶段的生活陶艺以“含蓄性”和“朦胧性”的设计风格为主。日本似乎善于运用灰灰的、暗暗的、涩涩的装饰意味,比起被打磨得光鲜亮丽的人为之物,日本人更欣赏质朴枯淡的自然之物[14]。受此影响,产生宁静优雅之感来表达自然美。如图4-30器形沿用日本餐具中较为常见的长形餐盘,装饰上基本保留材质本身的色彩,或以透明釉施以器物表面,烧成后泥土本身的属性得到充分的展现;又或以较为朴素的线条予以装饰。无论是创作原材料的表达还是绘画装饰的表达,都自然地表现出了本真、素朴、寂静、谦逊、低调的特征。如图4-31 刷釉茶碗就是以单色釉施于表面,没有色彩绚丽、画工精细的装饰形式,仅以表达器物本身成型时留下的手工痕迹为一种装饰,给人灰暗或极其沧桑的个性美。又如图4-32不规则成型的柴烧茶碗给人一种不完整且制作粗朴的美。

(2)非完整形式的营构

图4-27 朱乐耕 《夏日的梦》

图4-28 刷釉茶杯

在人与材料的互动中,凭借着中西融合所带来的文化资源共享,不仅中国传统美学思想得到了现代弘扬,不同的美学观、艺术创作审美也融入该阶段生活陶艺的艺术创作中。在这些作品的身上不仅仅能找到精致、典雅的美,还能在不经意地挥洒和“缺陷”美的传达中找到洒脱和自由的美。

图4-29 张凌云《水云间》当代餐具设计

如图4-33就是艺术家在创作过程中利用传统手工拉坯成型工艺,在拉坯形成过程中可能呈现的形态进行人为处理,在惯性和手的共同作用力下形成了碗口不规则的自然形态,打破了器物边缘完整、规整的常规形态,具有强烈的韵律感。又如图4-34利用拉坯工艺保留规整的圆形造型,在器物成型待干之际,运用刷釉的方式进行个性化釉色装饰。由于笔刷的接触留下了韵律感强烈的装饰效果,同时又由于坯体干湿度的不同留下了釉色的深浅变化,使得同一釉色装饰仍具有强烈的形式变化,扩展了釉色装饰的多种呈现可能。

当然,除了对中国传统创作技法的大力提倡运用以外,大多数的艺术家、陶艺家仍然学习并吸收了他国的陶瓷艺术创作理念。其中,在日本茶道文化影响下的造物风格就得到了该阶段艺术创作者的赞赏。施永安先生在《日本古陶瓷》评价唐津器物时说:“器虽无力与阳春白雪争宠,却深得百姓茶室的偏爱。”这其实代表了日本陶瓷器物的整体风格。日本的茶具善于运用黏土的粗糙以及烧成中的自然之色保留古时的制作风格,其不规则的成型、釉的开裂、造型的不对称表达一种苦涩的个性美。

中国的艺术家吸收日本生活陶艺的制作风格,并进行提炼,把“缺陷”美带入生活陶艺创作,冲垮了蕴藉着中华陶瓷传统造物精神的“完美性”美学思想,实现了非完整性、非完美性的创作,进一步否定了单一把“完美”作为陶瓷审美的规范,拓展了陶瓷美感的界限。如景德镇的乐天陶社在2008年建立了柴烧工作室,专门针对日本茶碗进行了设计产品开发,并带动了一批年轻毕业生进行柴烧产品创作,从产品的造型、装饰、配釉、烧成基本受到日本造物审美的影响。随后乐天陶社还组织举办了全国柴烧精品展,如图4-35 是乐天陶社设计或举办活动中的柴烧茶碗产品。

该阶段中国生活陶艺从日本陶艺吸收了很多观念和发展借鉴。而日本陶瓷从创作形态上,喜欢朝精巧与粗放的两极发展,构成了日本实用陶艺的丰富性与多样性。并且日本的陶艺家绝大多数以工艺技术和材质运用见长,而这种以技术和材质表现出来的形式美,给了中国陶艺家一些借鉴。通过最传统的、民族的、地方的手工艺与新的审美方式相结合,可以创作出符合现代人类社会需求和特点的生活器物,这进一步激发了中国陶艺家对中国传统手工艺的再挖掘。

(3) 釉色烧成的感性表现

图4-30 手工陶瓷餐盘设计

图4-31 刷釉装饰茶碗

图4-32 拙朴工舍柴烧茶杯

生活陶艺是创作者在强烈主体意识和审美意识主宰下的理性创作活动。而这中间生活陶艺由于手的参与,其“偶发”“随机”就更加有利于感性创作的完成。泥土、釉料、工艺的变化造成一系列方法、方式的改革。艺术家通过改变原料、成型工艺、装饰技法、烧成工艺等与感性创作相融合,成为该阶段艺术创作的一大特色。但是理性之外的完全凭直觉状态的无意识创作很少出现在生活陶艺的创作中。

如韩美林教授善于运用绘画和釉的装饰进行陶瓷器皿创作。如图4-36,他以陶土为原材料,以多种釉色综合装饰,并在上釉的过程中充分体现了艺术家随意、自由的创作表现,其蘸釉、刷釉后釉色的相互叠加以及在烧制过程中的相互流动,最终形成了丰富的装饰效果。又如图4-37、图4-38 运用不同的施釉方法,以自然可能产生的效果进行经验判断,通过艺术家在创作过程中的感性创作融入,用不同的施釉方法和构成形式,最终以传统的装饰形成了现代感强烈的装饰效果。

图4-33 手工成型餐碗

图4-34 刷釉装饰碟

图4-35 乐天陶社 全国柴烧精品展中永胜窑柴烧作品

图4-36 韩美林陶艺作品

图4-37 浇釉法

图4-38 蘸釉法

在生活陶艺中对烧成工艺的掌握也有助于艺术家感性创作的发挥。如“乐烧”工艺,“乐烧”源自日本,早在16世纪日本幕府时代即已出现,是地道“西学东渐”到中国的。随着中国生活陶艺创作者对“乐烧”工艺的逐渐熟悉与掌握,以及“乐烧”工艺在该阶段创作空间的充分发挥,“乐烧”生活陶艺成为一些艺术家独特的创作形式。如图4-39 乐烧单杯,杯体的效果是由急速还原形成的,温度的迅速下降以及在烧制过程中材料的共同作用形成了这样独特的肌理效果。另在烧制过程中釉里面本身所含的部分金属氧化物可以在还原过程中形成纯金属,这样表面就会形成光滑、闪光强的金属膜,颇为光彩绚烂。又如图4-40就是在急速冷却中釉里本身所含金属物质出现并伴随着冰裂的效果,细碎的裂纹和金属质感同样也具有很好的装饰效果。

在生活陶艺创作过程中,“人和媒介”之间的互动促进了生活陶艺中艺术创作语言的深化,把被动的工艺标准转化为主题创作的基绳。所以,该阶段生活陶艺创作理念、形式的多样化正是艺术家通过理性的感性创作不断思考、勤于探物所致。形式、材料只有在放弃概念化的前提下才能真正地进入创作状态,形形色色、条条框框的技术理性认识好比是一种习惯,会条件反射地限制住主体对媒介的审美认识。所以,艺术家们在创作过程中通过感性的反经验、反技术的思维方式可以达到更多的艺术创作效果。无论是艺术家创作的过程还是最终形成器物这一结果,都反映了工艺的高度适应弹性,可凭宽容偶然所造就的极大丰富性,为自己或他人提供审美认同的自由。

图4-39 乐烧单杯

图4-40 急速冷却乐烧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