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符号的解构与交叉

一、文化符号的解构与交叉

艺术逐渐发展成为“我们想重新进入生活”的这一纲领思想,而现代生活也在逐渐与美学相融入,显而易见这使得现代艺术朝着艺术向生活的转化方向发展。这就形成了通过艺术创作和设计的工艺性、矛盾性去洗刷已有设计中的简洁性、单一性,从而形成了产品文化思想的重新组合。

后现代主义哲学彻底反对形而上学、反对主体性、反对本质主义和解构理性。后现代主义美学批判现代美学的形而上性质,主张抹平审美与现实的界限以及精神与身体的界限,为日常生活、大众文化做辩护。后现代艺术主张生活与审美的分化只是近代的产物,它同主体性美学的建构和统一相关,如今这种分化逐渐弥合了。英国社会学家斯科特·拉什(Scott Lash)的“分化/去分化”的发展逻辑认为,前现代是“前分化”时代,现代是不断“分化”的时代,后现代是“去分化”(Dedifferentiation)的时代。在“去分化”的新历史里,三块主要文化领域(艺术、科学和道德、法律)都失去了自主性,出现了相互渗透的趋势,高雅艺术与通俗文化之间的边界也消失了。显然,从生活美学的角度来分析,生活逐渐变得审美了,这其中就是后现代“去分化”过程的一种美学表征,生活与审美不再相互“分化”了,成为一种基本的历史趋势。这样的历史趋势其推动要素就是随着理性价值的提升,“反美学”倾向开始出现。“反美学”倾向与大众文化终究是要“合流”的,艺术家们所追求的审美生活的“通俗化”就成为大众审美文化。

该阶段,生活陶艺的创作仍然是以符号语言作为思想传达的重要方式之一,中国传统符号化的表达更加综合也更加新颖。这是因为中国式符号在传统文化、习俗中的运用是符合时代礼法和社会现实的,虽然变化但有严格的运用规则。由于传统符号传递的文化语境在当今时代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所以已有规则对现代人已经失去了本来的价值,如严肃、认真的具有特殊含义和使用场景的符号现在更多地成为一种为了得到认同的一个载体,对其真正的使用法则知之甚少。因此,对于思想性的传达与理解更多的是对其归属性的辨识,而非其严谨度和完整度的表达。这就出现了很多思想文化在运用中的综合搭配以及交叠表达,而这恰恰也成为能够满足大众文化思想的一种途径,虽然不准确但是有吸引力。

所以,该阶段生活陶艺在思想表达上以符号为主,倾向于对传统文化、思想、符号化的内容进行打碎、罗列、叠加,其表达的既定规制和格式相对模糊,但重新排列和组合后会更加精彩,更符合当代大众的普遍思想认识。而这正是目前生活陶艺在文化思想上的表现,即逃离了以艺术为中心的方法,提倡将美直接安放于人类感性具体的日常生活世界之中。从关注艺术、环境进而开始关注生活、回归生活,形成了文化思想的生活论转向,赋予了审美经验以更广阔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