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与生活的关系一直是生活陶艺创作关注的焦点

一、艺术与生活的关系一直是生活陶艺创作关注的焦点

虽然全球一体化使整个人类社会的政治结构、经济结构和文化结构都发生了巨大变化,但在“生活艺术化”“艺术的生活化”的今天,特别是“日常生活审美”理论的蔓延却凸显了艺术与生活界限的日渐模糊。传统手工文化、手工技艺重新得到人们的重视,并慢慢回到人们现代化的生活中,为我们整理现代生活形态和装点都市生活。它不再是落后的象征,也不会完全被机器取代,反而成为一种难得的人文资源。中国当代生活陶艺的历史发展恰恰是生活美学视角中艺术与生活互看变动的有力说明。拉动陶瓷生活日用品逐渐向陶瓷艺术靠拢的是其思想审美性,将陶瓷艺术逐渐向大众生活靠拢的是其生活陶艺品的实用消费性。所以,生活陶艺是艺术与日常生活融合的代表,其发展逐渐模糊了大众艺术与精英艺术的界限。创作者一方面要保证生活陶艺可以无限接近大众艺术,但绝对不仅仅是通俗艺术;另一方面要保证将陶艺创作无限接近生活,挖掘其实用的功能性、设计的多种可能性,绝对不能脱离实用后面的审美艺术性。这是在汲取了西方美学的架构之后,对中国传统美学中艺术与生活的关系探讨更加深入。

首先,生活陶艺并不排斥“艺术美学”,相反是需要艺术美学理念指导的。所以,生活陶艺里的艺术审美是在生活之内而非超出生活范围的审美。就艺术与生活的关系而言,当艺术与生活结合时需要对审美多种可能性加以肯定,并要走出狭隘化的研究路径,承认纯艺术经验与来自生活其他领域经验之间存在连续性运动,接受艺术在生活中的审美泛化。

其次,艺术与生活之间的互动关系其实就是将着力点放在了艺术审美之外对其他审美形态的关注上。在生活陶艺的审美性中并不是仅仅由艺术审美决定的,存在着对自然审美、工艺审美的肯定,尤其是对生活陶艺中手工艺属性的肯定恰恰是对工艺审美的凸显。

再次,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艺术与生活的关系始终保持了一种“不即不离”的本然关联,无论是非功利的审美观还是自律化的艺术观,都是将对美学关注的重心转向生活、存在、经验层面的探讨。就如具有独立审美趣味的生活陶艺,其设计创作过程中独特的工艺价值、工艺流程以及生产这些器物的独特人群、审美倾向、信仰也成为新的文化发展资源,最终回归到对中国生活方式、自身审美传统的东方生活美学的表达上。